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临长江,依金陵,近巢湖,与芜湖、马鞍山隔江相望。境内有6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合宁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其便利.全县现辖8镇13乡374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9镇,85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有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有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2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和县名人有唐朝诗人张籍、宋朝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
和县景点_和县 -历史人文
和县历史悠久,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川锺毓,人杰地灵。“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曾震惊世界,
和县龙潭洞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周口店,境内横江东流,天门南雄,豪梅西秀,龙潭北古。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有西楚霸王祠、天门山、香泉、镇淮楼、陋室、鸡笼山等20余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北宋歌豪杜师雄、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都是和县之骄子。
和县景点_和县 -自然地理
位置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全县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18.8公里,总面积为1318.6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54.7平方公里。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县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江浦县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地貌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五条河流,另有滁河为县北界河。
和县景点_和县 -自然资源
全县耕地面积100.38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该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沙、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1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最为丰富。
和县景点_和县 -人口
2005年,全县出生人口6178人,人口出生率为9.5‰,比上年下降0.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148人,死亡率为4.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7‰,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49738人,比上年减少18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039人,比上年减少278人。全年迁入4070人,迁出7435人。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42746人,总户数为166911户,户平均3.25人。总人口中男性为284420人,女性为258326人。
和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县,2011年有回、苗、壮、藏、蒙古、维吾尔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约8500人。
和县景点_和县 -社会事业
教育
2005年,和县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其中:普通中专1所,职业高中5所;各类普通教育学校235所,其中: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26所,小学183所,幼儿园20所。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62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7328人;小学在校生56381人。全县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5702人,其中专任教师4094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生保留率98.4%,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0%;初中学龄入学率100%,初中学生保留率97.2%,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9.65%。
2010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35所,在校学生50152人;初中28所,在校学生31091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8569人。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5.24%;小学毛入学率为103.63%,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3.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1.85%。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607.4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31.2人,初中在校生为476.1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76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70人,在校生7093人,毕业生26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091人。
科学技术
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达998万美元,同比增长52.4%。全县民营科技企业21家,从业人员2009人。申获国家、省、市批准的科技项目16项。全年授权专利10项。
2010年,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5.86亿元。全年专利申请88件,增长2.4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件。专利授权40件,增长42.9%。全年全县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立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批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0项,通过“安徽省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一家,为安徽省唯一。
文卫体
2005年,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所,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100%、97.99%。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县庐剧团新排上演剧目11个,本团创作首演剧目11个,演出96场,观众达67千人次。全年举办了26场主题文艺晚会和专场文艺演出,送电影下乡30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750场,开展165次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戏下乡”活动。
2005年,和县有医疗卫生机构35个(含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机构及非卫生系统开办的诊所,不含私人开办的诊所室),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3个。全县共有病床位数862张;卫生技术人员1003人,其中:执业医师306人,执业助理医师127人,注册护士255人。
2005年,和县成功举办了和县“人寿保险杯”篮球赛、“PICC人保财险杯”四县一区五人制篮球邀请赛等多项赛事,进一步推动和县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市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南北少林文武学校获5个第一名,6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另外,在全省及全市举办的其它各项比赛中,和县代表队和运动员都有上佳的表现,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2010年末,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96%、广播综合覆盖率100.0%。全年县庐剧团演出96场,观众达190千人次。
201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个,其中医院5个;拥有床位1107张,其中医院床位569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9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7人,注册护士434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室达到107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4个卫生所。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9.25‰、11.85‰。
2010年,举办“华星化工杯”全县象棋围棋赛、全县“虎跃新春”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越野长跑活动、“三八”妇女节县直机关女子运动会、“移动杯”县直机关领导干部乒乓球赛、“佳和电缆杯”和县周边城市篮球邀请赛、“鑫通杯”迎国庆全县职工篮球邀请赛、供电公司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华星化工职工运动会等比赛和群众文体活动。在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上,和县运动员李豪获金牌1枚;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中,和县运动员获金牌13枚、银牌1枚、铜牌6枚。
社会保障
2005年末和县企业离退休4224人,社保机构支付养老金2705万元,确保到位率100%。同时,养老保险扩面参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参加基本养老人数达15700人,比上年增加830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133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500人,新增扩面1000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4300人。全年完成失业保险扩面参保达20415人,累计为333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523万元,发放率保持100%。全年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54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14074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340人。
2010年,和县劳动力资源人数47.5万人,经济活动人数40.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8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72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4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0593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0万元。
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97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987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00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1472,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800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参合人数达56.2万人,参合率98.48%。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2所,床位3250张。全县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46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2320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人数分别为2184人和62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23元,增长26%。
和县景点_和县 -特产
和县特产有红辣椒、乌江羽毛画、乌江霸王酥、甜叶菊、花生酥、绰庙酥等。
炸牛肉
炸牛肉是和县传统特产名肴,有600多年历史。元末明初,回民从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即将肉按其纹路横切成半寸长、半分宽、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滚后晾干,经油炸并加佐料红烧即成。入盘时肉色金黄、鲜嫩味美。密封可保持时间长。
辣椒酱
善厚属山区丘陵地带,当地农民生产辣椒销往各地。后配制生产成系列辣酱食品。制作原料有辣椒、辣油、葱、姜等加工而成。几十年来,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精心酿造,具有优雅细腻、香辣突出的特点。
花生酥
姥桥花生酥是和县传统名点,据传清光绪年间有一位陈姓糕点师傅,将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麦芽糖切成方块,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
霸王酥
霸王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名点。有2000多年历史。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相传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感到人饥马渴,城边一卖蛤蟆酥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该酥以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为原料。80年代后,采用传统工艺与远红外线烘烤精制而成,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酥松脆香,色味俱佳,甜而不厌.油而不腻。曾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
和县景点_和县 -资源丰富
和县和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5.13万公顷,水面0.93万公顷,森林面积13万公顷。全县自西向东有7条河流注人长江,河流总长196公里,水利工程蓄水总容量达1.36亿立方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磷、铁、石灰石、白云石等十种,中药材有百种以上,珍贵的水产品鲫鱼、河豚、河蟹、甲鱼、鳗鱼、牛蛙、珍珠等遍及长江沿岸的河网圩区。和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盛产稻、麦、豆、芋、蔬菜、棉花、油菜等,尤其是蔬菜生产饮誉大江南北,呈蓬勃发展之势,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年产疏菜40万吨,共有11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的 10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社会经济健康适度发展。 1998年,农业生产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棚加一塘,致富奔小康”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051.1元。工业生产发挥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安徽宏大集团、三联泵业有限公司、宏晶集团、华星化工集团等龙头企业,抢占国内市场,扩大经营出口,实现工业增加值12.3亿元。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之势,实现增加值7.9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亿元,财政收入1.72亿元。
和县景点_和县 -行政区划
和县现辖10个镇,1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历阳镇历阳东路87号。其中历阳镇辖17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历阳镇陋室西街;沈巷镇辖1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沈家巷;白桥镇辖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白桥;姥桥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姥桥;功桥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功剩桥;西埠镇辖11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西埠;香泉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香泉;乌江镇辖1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乌江;善厚镇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善厚集;石杨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石杨。和县景点_和县 -交通
和县交通畅达。铁路、公路、水路纵贯其中,把宁、芜、马、巢、和连成一体。即将建成的芜湖长江大桥和南京国际机场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和县与世界的距离。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缆化、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公众传真、特快专递,一应俱全。电力充足,电网合理,是华东电网接力中枢。三星级的陋室宾馆设备一流,服务一流,可接待中外宾客。
和县景点_和县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 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和县景点_和县 -建置沿革
和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 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辖10个镇,1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