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钻地弹(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代号GBU-57A/B),是一个由美国空军制定的大型精确制导钻地炸弹装备项目。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因预估其威力可能超过俄罗斯的“炸弹之父”,故有媒体称其为“炸弹之祖”。作为炸弹中的“巨无霸”,它的高强度合金外壳内装两吨烈性炸药,使其有能力摧毁地下60米深的堡垒,堪称“碉堡克星”。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简介
重达30000磅(13620千克)的美制MOP巨型钻地弹
“巨型钻地弹”(MOP)由美国军火制造巨头波音公司幻影工作室研制,由美国空军和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授权。空军研究实验室负责“巨型钻地弹”的技术研发,而DTRA是主要的试验部门。
“巨型钻地弹”的长度达6米,重约13.6吨,装有重达2.3吨的炸药。它能钻入厚度达60米的土地或者穿透20层的大楼,攻击精度在1.2米之内,可用于破坏大型地下目标,爆炸威力是美军现役最大炸弹的10倍,堪比小型核武器。
与曾经在海湾战争中造成巨大伤亡的“GBU28掩体粉碎机”相比的话,“巨型钻地弹”的威力是其十几倍。相对核武器而言,巨型炸弹并非核装药,所以按照现在武器的划分,“巨型钻地弹”仍然是一种常规武器。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研发
背景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为抗击伊朗的轰炸,将其许多关键军事基础设施都转移到了地下。海湾战争初期,美军对巴格达北部奥塔基空军基地地下工事反复轰炸,但工事主体毫发未伤,这迫使美军紧急用火炮炮管改装成了以后闻名遐尔的GBU-28“堡垒摧毁者”钻地弹。战争中,美空军用GBU-28摧毁了伊拉克境内发现的大部分地下目标,但其毕竟是一个早产儿,存在着先天不足。为此美军不得不考虑发展钻地技术。
2003年2月,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铀矿并将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从200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交的伊朗核问题执行报告看,伊朗当时已拥有1140台离心机,均部署在新建的地下设施内。对此,美国国防部科学专家组再次提出发展轰炸机投放的大型钻地炸弹的建议,包括发展20000~30000磅钻地和空气燃料两种类型的大型炸弹。而此时恰逢美国国内高调提出“强力钻地核弹”(RNEP)计划,这使钻地武器技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也使大型钻地炸弹计划变得越来越现实。
过程
美国巨型炸弹攻击试验
2002年,诺格公司与洛马公司开始为B-2A隐形轰炸机共同研制3万磅(13600公斤)的大型钻地炸弹,但因经费与技术问题使得一度被搁置。
2004年11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驻英格林空军基地的空军研究实验室与波音公司签署了“重型钻地炸弹”的开发合同。该合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二阶段主要是进行炸弹的钻地和爆炸威力技术的试验和开发。
2005年5月,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技术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从2005年6月开始,将进行“巨型钻地弹”的地面静态测试、载荷的防破损效应测试及打击实际隧道目标的爆炸威力演示。2007年3月14日,在白沙导弹靶场的武器隧道设施“巨型钻地弹”成功完成了静态隧道威力测试。美国国防部在伊朗和朝鲜核危机最关键的时刻公布了此次试验的概况,这使“巨型钻地弹”计划正式走到了前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这一阶段工作在2007年11月结束。至此,“巨型钻地弹”本身的研制工作基本结束,技术轮廓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将从2007年12月开始,持续到2008年7月,这一阶段将在B-2和B-52上进行“巨型钻地弹”的挂载试验,并进行飞行和投放测试。整个阶段将进行5次以上的实际投放试验,以测试炸弹打击堡垒和隧道目标的钻地深度和威力。
2009年8月3日,五角大楼已要求国会新编列约6800万美元的预算,以便“巨型钻地弹”能在2009年投产。
2011年11月16日,美国空军发言人证实,他们已经接收重达13.6吨的“巨型钻地弹”。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性能
炸弹由B-2轰炸机搭载,GPS制导。其威力可穿透60米的5000磅(35兆帕)钢筋混凝土,穿透8米的10,000磅(69兆帕)钢筋混凝土,穿透40米的中等硬岩石。就重量而言,“巨型钻地弹”堪称美军常规炸弹之王。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技术特点
正准备进行试验的MOP炸弹弹体
“巨型钻地弹”长约6米,直径0.8米,重达13.6吨,采用GPS/INS制导,在炸弹中部“十”字形安装有4个短横翼,尾部有4个可折叠栅格尾翼。
钻地能力强
“巨型钻地弹”其战斗部壳体采用镍钴钢合金制成,预计对一般加固混凝土的钻深为60米,对坚硬岩石为40米,对超强加固混凝土为8米,远远超过了BLU-113保持的6米混凝土层或30米厚土层的现有钻地深度记录。
爆炸威力大
“巨型钻地弹”因其超大的“体重”,内装炸药重量达到2700千克。虽然只占总重量的20%,但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炸药,其威力比以往的钻地炸弹提高数十倍。美国空军曾进行了广泛的对比试验,最终还是选择了“巨型钻地弹”。其威力是美国空军现役最大威力弹药的3.5倍。
命中精度高
“巨型钻地弹”的制导方式与JDAM类似,也采用GPS制导,这使其可以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实施精确攻击。除了GPS外,还保留了惯性制导(INS)方案,这使它在GPS信号受干扰时仍能较为准确的打击目标。该炸弹在尾部安装了4个栅格型尾翼,不但可以在炸弹滑翔飞行中调整飞行方向,实施精确打击,而且可以在最后的飞行段,将炸弹调整到多种角度的攻击位置,使其以最有效的攻击角度进行攻击。
此外,该炸弹还应用了为BLU-109和BLU-113钻地弹开发的新型敏感引信,能够精确测量出弹头穿过地下的层数和穿透距离,根据预编好的最佳引爆点来引爆穿透弹头,以达到最大的毁伤效果。
高空投放
“巨型钻地弹”与美国以往大型炸弹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由B-2和B-52这样的真正轰炸机携载。由于采用了GPS制导,B-2可以在10千米以上高空进行投放。与其它钻地炸弹相比,“巨型钻地弹”中部4个短横翼的面积较大,可使其在整体重量较大的情况下还有较大的滑翔距离,而且较高的投放高度也使其可以滑翔更远。从战时的投放需要来看,其滑翔距离估计不会低于20千米。由于“巨型钻地弹”挂载在B-2的弹舱内不影响其隐身性能,这保证在攻击行动中B-2可以隐身突防,在首轮打击中重点打击重要目标,同时确保飞机尽早脱离战区,保证机组人员和飞机的安全。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试验
“巨型钻地弹”首次爆炸试验于2007年3月14日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陆军白沙导弹靶场进行,是一个静态演示试验。
试验前由于工作人员提前把炸弹放置在试验坑道内的预定位置,然后遥控起爆,以测试爆炸效果,并收集试验数据。此次试验之后,“巨型钻地弹”还将搭乘美军B-52轰炸机进行飞行和空投试验。与美军早先研制的“炸弹之母”着重杀伤地面目标不同,DTRA已经投资3000万美元研发新型“反掩体”技术,“巨型钻地弹”只是相关成果的一部分。
钻地弹_巨型钻地弹 -研制意义
MOP可由B-2隐形轰炸机投放
美国不遗余力地发展“巨型钻地弹”,并不简单的是为了夺取世界第一炸弹的席位,还有更深更多的考虑。
验证大型钻地弹药的可行性
“巨型钻地弹”实际是一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了解大型钻地武器的设计原理,采集打击硬目标武器所需的相应参数。
为钻地核武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美国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强力钻地核弹(RNEP)的论证开发但该计划的预算申请在2005~2007财年连续三年被国会否决,美国核安全管理局被迫在2006年2月宣布停止RNEP项目。在2005年9月美国参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的核钻地弹计划拨款中虽然没有对核钻地弹拨款,但对传统钻地弹的研究拨款400万美元。这实际使相同技术的钻地弹场地试验仍然可能进行,从而为以后的钻地核弹开发提供相关技术。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2005年报告称,这种试验的结果对各种钻地弹都适用。
使空中对地下深层目标的打击更灵活
在“巨型钻地弹”服役前,美军对地下目标的打击要么使用“鱼贯攻击”战术,要么采用“炸弹之母”等燃料空气炸弹打击洞口。“鱼贯攻击”就是对坚固目标采用多枚激光制导炸弹瞄准同一点“鱼贯攻击”的战术,也就是说后一枚炸弹利用前一枚炸弹的破坏效果逐步向内“掘进”,但这种方式弹药消耗大,且要求只能使用激光制导这种精度高的制导方式。后一种打击方式要求炸弹要准确打击敌隧道洞口,并破坏防爆门才能对洞内目标构成威胁。而“巨型钻地弹”无需寻找洞口,可以直接钻入地下隧道内,或者在目标附近的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爆炸,土壤或岩石会最大限度地将爆炸威力转为地震波而增强杀伤效果,这大大缓解了对目标精确位置情报的需求。而爆炸力向地下四周的扩散,挤压和扭曲附近的地下隧道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地下冲击波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够破坏设备并杀伤人员。这在实际作战使用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