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方法,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中医理论_中医基础理论 -发展简史表
阴阳现代发展史简表
play中医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
1995年,李荣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
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
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1998,2:59-61.
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1999年,邓宇 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1.
2003年,林剑鸣,中医现代化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
2005年,赵致镛,赵威,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
2007年,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期。
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
中医
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种概念阴与阳的外延和合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
中医理论_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中医理论_中医基础理论 -革命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三元-多元气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藏象分形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现代经络发展简史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三体互动的混沌现象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