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纪念馆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萧军纪念馆新馆于1995年和2006年两次改建,新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厅和凌海成就厅等十余个展厅,现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282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萧军简介_萧军纪念馆 -简介
萧军纪念馆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萧军纪念馆新馆于1995年和2006年两次改建,新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厅和凌海成就厅等十余个展厅,现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282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8年7月2日,“萧军纪念馆”在辽宁凌海市举行落成典礼。
萧军简介_萧军纪念馆 -萧军简介
萧军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沈家台镇);1928年,萧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33年,萧军与萧红结婚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1934年11月,“二萧”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7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由萧军自费出版,鲁迅、周扬、乔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38年,前往西安,途经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在西安,他与萧红协议离婚,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相恋,结为夫妻;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1946年,萧军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后因为《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萧军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被排斥出文艺界;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粉碎“四人帮”后,萧军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萧军简介_萧军纪念馆 -展馆藏品
萧军纪念馆总面积440平方米。由展厅、库房、接待室、办公室等几部分组成。展厅面积120平方米。
展览内容供两个部分:《我的文学生涯》和《游子故乡情》。
库房收藏萧军作品手迹33件;生前录像带4本;录音带10本;线装古书260套;明清时代的书画253幅;现代名人书画21幅;有关萧军的各种资料200余件;日本友人赠送的木刀等实物25件。另有碑刻拓片、书籍、杂志若干。
萧军简介_萧军纪念馆 -萧军故居
萧军故居
萧军(1907―1988),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著),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等。
萧军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区东北部的鸦儿胡同6号。鸦儿胡同就在什刹海北边,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甘露胡同,这一带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群之一。
鸦儿胡同6号并不好找,因为故居的院门没有开在胡同中,它开在了后海北沿上。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萧军的卧室和书房就在二楼,萧军晚年的很多文章都注明是写于“银锭桥西海北楼”,指的就是这儿,“海北楼”是萧军书房的名字。
解放前这里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官邸,1951年萧军来北京工作后就搬到这里居住,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及书信集《鲁迅书简注释》、《萧红书简注释》等几百万字的作品。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37年直到去世。
“文革”期间萧军受到了迫害,他的家居被红卫兵挤占,只给他留下一间不足两平方米的储藏室作为写作室,乐观的萧军以“有窝就下蛋,有水就行船”自勉,又把这里戏称为“蜗蜗居”。
目前小楼周围的民房大多已经拆迁,而小楼本身也非常残破了,这里早已没有了居民,只有院子里的古树还在品味着过去的沧桑。故宅依旧,只是时光已经流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