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 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http://img.413yy.cn/images/b/10160503/1610030510162192677475.jpg)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理论,所谓文化记忆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力,所回答的是文化认同性问题。它的内容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其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仪式和文字。对中国而言,节日是最主要的庆典仪式,因此节日的变化最能唤起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影响至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或多或少遇到传统文化消失和传统节日淡化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传统节日很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节日文化,因此节日风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现在所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其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所增减,这是节日文化的特点使然。从历史上看,传统节日在当代遇到的窘境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主要形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节日在不断地弱化甚至消失,另一方面外来节日在中国却大行其道,甚至有超越传统节日的可能。面对这种状况,国人的态度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有些人呼吁保护传统文化,更甚者提出抵制外来节日以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而更多的人则采取漠视的态度,听之任之。外来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并非始于现在,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世界一体化,其实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节日文化的西化已经开始,经过长期的西化过程,剧变到现在才开始彰显出来。考察鸦片战争以来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落和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是同步进行的,同时对今天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和正确对待西方节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节日的演化轨迹
节日在近代中国的演化与西学东渐有着直接的关系。西学东渐并不是文化传播规律上的引进与吸收,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征服下的一种文化推销。从社会性质上讲,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开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同时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等也一并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甚至改变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近代化演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节日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840-1895年:近代节日演化的起步期
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创痛最深的时期,对中国人的心灵来说也是创痛巨深的时期。在这之前,中国人还沉醉于“天朝大国”的骄虚美景中,不仅对外部世界不了解,甚至禁止人民了解外部世界。当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叩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人发现一向被我们鄙视的“夷狄”竟是如此的强悍,他们的“船坚利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