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城位于延庆县城东18公里。其建制始于唐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永宁县于团山下,取《书经》“其宁唯永”之意。永宁为五帝时缙云氏所都,战国为燕地,汉属夷舆县,唐归儒州,辽属缙山县,金为神峰乡。有玉皇阁、古街巷、天主教堂、古寺庙等景观可供参观,为延庆东部山区的交通枢纽,现为永宁镇政府所在地。
永宁_永宁古城 -简介
永宁古城
永宁古城位于延庆县城以东17公里处的永宁镇。永宁镇位于延庆县中部,距县城17公里,距市区德胜门90公里,是延庆县第二大镇。从昌平十三陵沿着212省道往西北开就能到达。
永宁古镇历史悠久,先有永宁城,后有十三陵。此镇在五帝时为缙云氏所都,夏商时属翼州统辖,周属幽州,战国时为燕地,秦汉为上谷郡夷县,唐末归儒州,辽、金、元时属缙山县;明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复置隆庆州时建县,名永宁:“取《书》其宁惟永之意”。永宁城在明清时为县治,长达246年。永宁城是一座标准的城池,东西南北各有一座门楼并设置瓮城;南北中轴线与东西中轴线交会处建一阁楼,名玉皇阁。高30多米,三层;下面两层设有木质楼梯,供人攀登。玉皇阁造型独特,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可惜的是,壮美的玉皇阁在“十年浩劫”中被彻底毁掉,现在的玉皇阁为后来重建。
永宁_永宁古城 -历史
永宁古城永宁为五帝时缙云氏所都,战国为燕地,汉属夷舆县,唐归儒州,辽属缙山县,金为神峰乡。其建制始于唐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永宁县于团山下,取《书经》“其宁唯永”之意。次年又置永宁卫附县郭。宣德五年(1430)筑城,周围六里十三步,移县、卫治于此,并徙隆庆左卫来附,永宁成为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军事重镇。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4座城门,东称迎晖,西称镇宁,南称宣安,北称威远。据记载,永宁城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当时城池南边有一条大河叫寒江,所以叫“寒江城”。大约在辽金时期,这座唐代的宁城毁于战火。永宁城再次重建在明朝。明初期这里是驻兵之地。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设永宁县,到了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在原有土石城的基础上重建,材料也变成了砖石。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重修了迎晖、镇宁、宣安、威远4座城门。
永宁_建筑风貌
古城为典型的北方方城格局,东南西北分别建有迎晖门、宣恩门、镇宁门、威远门,四门建有瓮城,瓮城外是护城河,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原设有县衙、永宁卫、隆庆左卫、参府衙等衙府,以及鼓楼、钟楼和玉皇阁等。其中玉皇阁为永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高28.2米。城内十字大街东为善政街,西为广武街,南为阜民街,北为拱极街。以南北大街为界,东半城大小胡同15条;西半城大小胡同17条。后因战乱等原因大部分被毁。永宁_修复工程
永宁古城新中国成立时,永宁城已经因战乱等原因再次被毁。在当地百姓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2002年6月启动古城复建工程,分五期进行。城墙、玉皇阁、县衙、文庙、显化寺等一批重点古迹按原貌复建,同时建设明清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古文化一条街、手工作坊一条街等。一期工程在2003年7月完工,城墙、玉皇阁、县衙、文庙、显化寺等一批重点古迹按原貌复建,同时建设了明清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当时重点复建的古城北街长470米,两侧有800多间商务客栈,临街店铺以经营药材、古玩、制陶等为主。还复建了高28.2米、占地421平方米、飞檐斗拱的玉皇阁。2013年12月,复建工程将重点针对其余三条主街。其中,东街将建设“文教卫生”一条街,西街为“手工作坊”一条街,南街为“文化一条街”。建设内容重点是临街商铺的复建和三条大街道路建设,恢复其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所有工程完工后,占地56.3万平方米的永宁古城将成为“北京的平遥”。
永宁_永宁古城 -历史传说
永宁古城
明朝初年,永宁称“中所屯”,也称“终食屯”,为屯兵之所。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于永宁西北15公里的团山(又称独山,永宁八景之“独山月夜”即在此)。当时,延庆百姓已于明初被迁往关内,妫川大地日渐荒凉。朱棣见这里山川秀美,沃野百里,遂下诏,复置隆庆州并分置永宁县;同时委派原礼部尚书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