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简介,华大基因-华大文化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张崇和_华大基因 -简介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华大现有的新一代测序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信息开发能力以及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也领先全球;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再现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抓住新技术突破的机遇,华大基因主力于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于当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又在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3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年4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中国华大基因组研究中心”。
中丹科学家获2亿元研究丹麦人基因及癌症疫苗
“丹麦国家高技术基金会”出资8600万丹麦克朗资助一项为期5年的大规模丹麦人基因组学研究项目。欧洲华大基因(BGI-Europe)、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胡斯大学、奥尔堡大学以及欧洲另外两家基因组研究公司将共同参与该项目的研究。
世界最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及其分部欧洲华大基因共同出资6000万丹麦克朗支持该项目的研究,再加上其它合作大学及机构2400万丹麦克朗的投入,该项目总预算高达1.7亿丹麦克朗(约合2亿元人民币)。该经费将用于组建“丹麦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中心”,其首要目标为抗癌疫苗的研究。
总部设在深圳的华大基因7日透露,该中心的研究将围绕两大项目开展。其中一个项目是对新病毒的鉴定并研发出具有专利的商业用疫苗,另一个项目是建立一个包含丹麦人群的数百万遗传变异信息的数据库,从而为多种常见疾病的遗传及预防研究奠定基础,该项目也被称为“泛基因组计划”。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丹麦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机构,聚集顶尖的生物信息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专家,从而完成丹麦人的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并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应用于临床检测,以降低肿瘤或类似疾病的患病风险。欧洲华大基因将借此机会在丹麦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以针对疾病预防研究并在医药和食品行业与各大学之间的深入合作。
华大基因1999年成立,先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奠定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张崇和_华大基因 -华大文化

在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地方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华大基因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探索发展一种以技术发展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全新的推动社会前进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华大基因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华大基因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以科研为龙头,教育为根本,产业为支撑的稳固发展模式,形成了科学探索、人才培养、综合研发、产业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格局,实现了以创新体制为保证、以新技术为支撑的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互动的新的战略布局。
华大基因在十年发展历程中,坚持诚信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原则,创造了独特的华大基因知识创新体系,形成了华大基因“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精彩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与发展观。华大基因坚持“国家、人民、责任、荣誉”的精神,在应对非典和海啸等突发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灾后疫情控制中,为人民做了实事,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张崇和_华大基因 -团队介绍

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了新一批年轻的优秀骨干,拥有一支包括国际学术专家和产学研各界精英在内的高级顾问队伍。此外,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华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创新性的2+2+X学生培养模式及脱产制的“华大基因学院”),能够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

杨焕明

基因组学家,博士生导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荣誉董事,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国马赛免疫中心、美国的哈佛大学和UCLA等基因组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回国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全国杰出人才基金第一获得者。1997年受聘为丹麦ARHUS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教授及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是中国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的主要负责人。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为我国的水稻、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升级”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汪 建

1954年出生。1976年~1980年在湖南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83~1987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方向硕士研究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工作。1986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同年主持申请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并获得批准;1987年~1988年任湖南医科大学药理助理研究员,从事细胞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1988-1990,在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从事细胞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作用、MHC-II型DR抗原在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博士后);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主要从事细胞分化与增殖相关性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检测等(高级研究员)。1994年回国创建北京BGII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裁;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2003年5月~2007年5月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现领导团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任院长。

谈雪海

男,1982年武汉大学毕业,1990年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靶体分子研究及新药开发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曾任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主要从事磷酸化酶分子的研究,对CD45 分子重组突变型的特点及其不结构域所具有的功能有新的阐明,并第一次将这一膜蛋白在昆虫细胞内成功表达。1995年后,任Johnson & Johnson药物研究所及Aurora iosciences公司资深科学家期间,主要进行新药开发及药物筛选方面的研究。2001年开始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启动新药开发与药物筛选研究,并同时开启以中草药为基础的天然化合物的药物筛选研究。2002年初辞去美国工作,全职来华大工作。2003年,作为一个既有基础研究,又有生物技术及制药公司的研发经验的人员,受聘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刘斯奇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1983年考入湖南医科院攻读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94年从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在贝勒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分析及其应用;疾病蛋白质组学;植物蛋白质组学;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蛋白质表达技术研究。完成并正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人类重大疾病及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子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极端微生物的嗜极生理和代谢调控研究”课题、“人类重大疾病及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肺癌和胃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子课题、中科院创新工程“水稻蛋白质组学”子课题),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

王俊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简介,华大基因-华大文化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南丹麦大学人类遗传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从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织实施了家蚕、家鸡、家猪、水稻、炎黄等多个重大基因组计划,在基因组组装,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基因进化,表达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上。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丹合作科学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12月20日,《自然》杂志评选出2012年世界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36岁的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当选,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华大基因在基础科研的影响力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

张秀清

女,1968年生于福建,1990年于厦门大学海洋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8年期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助理研究员。2002年于丹麦Aarhus大学人类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从事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与组装、基因鉴定与定位分析以及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建立了“外显子捕获(exon trapping)等定位克隆技术”,并克隆到定位于5p13的人类NUP155基因全长cDNA与全基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1 % 项目”和“水稻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主要参加者之一。一直从事人类染色体疾病的基因组重排研究。参与水稻全基因组oligo芯片设计和高密度芯片的制作。成功研制了分辨率为1Mb人类全基因组BAC芯片,正应用于乳腺癌和结肠癌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过国家86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董伟

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获刘永龄奖学金。其后一直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从事基因组学的研究。自1999年参与了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制图(Mapping)”和“完成图(Finishing)” 两部分的负责人,在时间极其紧张有限,又无任何工作基础的情况下,按时保质超量地完成了前期的大规模BAC克隆的筛选、鉴定及“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后组织并实施了“完成图”的最后绘制工作并使此项目早于国际同行近1年时间提前完成。由于出色的工作成就和杰出贡献,荣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带领其工作小组连夜奋战完成我国第一株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曾参与并完成了水稻(获求实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家蚕、家鸡等重大的基因组研究计划。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973” 、“863”计划和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

劳而思・博伦

丹麦Aarhus 大学人类基因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从人类遗传学角度探索癌症及糖尿病的分子及遗传机理。1944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83年成为丹麦公民。1976年取得卡尔罗林斯卡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1964-1971年,作为助理研究员在该校从事医学细胞和遗传学研究;1971-1972年在伦敦Chester Beatty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享受英国皇家奖学金(博士后);1976-1987年被奥尔胡斯大学人类基因组系聘为临床基因组教授;1987-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旧金山家里佛尼亚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1998年成为北京基因组所的高级顾问;2001-2002年,在美国华盛顿州大学做基因组中心的访问学者,2003年,成为James D. Watson Institute和北京基因组所的重要成员。

陈唯军

1972年11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获硕士学位,2004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应用医学基因组研究室主任,,国家和北京市生物安全应急网络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及生物安全检测新技术研究在登革热病毒、禽流感病毒和SARS-CoV的研究中做出重要成果。先后参与国家“863”,欧盟FP6合作项目,军队科技攻关等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12篇被SCI收录。获授权专利1项。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首都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等奖励。

李松岗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科学院副院长。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多年,曾参与水稻基因组测序、拼接、信息学分析工作,对完成水稻基因组项目做出重要贡献,还作为家蚕,家鸡,炎黄计划等多个项目生物信息主要负责人,指导完成多个项目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从教二十多年来先后指导过10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共二十余篇,2002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实用生物统计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黄三文

教授,研究员,分子遗传课题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2000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2005年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得植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此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功能基因课题组组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杰出岗位人才。致力于各类蔬菜花卉尤其是茄科、葫芦科作物的基因组科学研究,2002-2006年间,先后出席多个国际性茄科作物学术大会并发言。全国青联留学联谊会农业秘书长、中国院系学会终身会员,荷兰华人生命科学网发起人之一。已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

杨玲

女,1973年生于河南。博士,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负责人。1994-2003年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加入华大,担任SARS项目合作协调组负责人并承担了两次北京市非典疑诊患者的排查工作;任临床诊断新技术部主管期间,负责新的临床诊断项目研发和产业化转换,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扫描仪和系列诊断试剂盒;任华大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期间,组织研发了低成本、数字化健康检测系统,并组织实施了该系统在云南、内蒙、西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万多人健康体检实践。

朱红梅

女,1976出生,博士、昵称“四姑娘”。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读研,2003年曾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数据结构课程的助教;2007年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博士课题为基因标识。2007年3月来到华大参加工作,致力于短序列的组装软件开发,是华大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

赵姣

女,1978年生于山西。2001年在国家生物理科基地班学习,取得学士学位;2001-2006: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取得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承赵进东院士;2007年3月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担任技术开发主管; 2004-2007亲自承担了一个国家海洋863项目,对蓝藻PCC7002的功能基因组进行研究,系统地,规模地完成从基因组到蛋白组水平的解析;2002-2004年主要承担海洋单细胞蓝藻PCC7002基因组的拼接和注释, 开发了一种新的补Gap的方法;2001.9-2003.9 参与了光合环式电子传递链的一个重要蛋白FesM的功能研究。

杨爽

于200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得遗传学硕士学位。在上海华源生命科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一年,从事生物制药的研发工作。2002年加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进化基因组学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工作。2004年通过博士生考试进入本实验室学习,在导师王文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经过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工作,在新基因与外显子等基因组新遗传结构的起源与进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2004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ome Research》上(2006年影响因子,9.95)。另外还参与了本实验室在果蝇新基因起源与进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也于2008年1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上发表(2006年影响因子,7.67)。

杜玉涛

女,1977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系,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细胞克隆及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在其攻读博士期间,杜玉涛与同事们完成了新一代克隆技术-“手工克隆”在家猪的应用及优化,使用手工克隆法产生的新鲜及冷冻胚胎制造出大批克隆猪后代,并参与构建了世界首个携带有人类老年痴呆致病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猪模型;在国际胚胎学领域的知名杂志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拥有技术专利一项,并担当“Cryoletter”、“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theriogen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

张崇和_华大基因 -发展简史

远景目标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必将与以往一样顺应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规律,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继续向基因组科学的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并通过实战来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新一批的年轻优秀人才,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1997年

1997年11月 湖南“张家界”会议,华大基因发起人就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议题共商大计,明确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正是这套构想孕育了华大基因的诞生、发展。

1998年

・1998年8月12日,人类基因组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

1999年

・1999 年7月14 日,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6月6日,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在网上公布了中国加入国际测序组织的注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后第六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中国承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华大基因、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共同承担并完成。
・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华大基因全体员工在北京空港工业区B区6号楼3层举办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确立9月9日为华大基因的庆典日。

2000年

・2000年4月26日,华大基因与袁隆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朱立煌研究员签署《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大规模随机测序及应用》合作协议。
・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等六国 16 个中心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 “ 工作框架图 ” 已经绘制完成。
・2000 年6月28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人类基因组计划 “ 工作框架图” 完成发表讲话。江泽民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向中国参与这一工作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我国 科学家再接再厉,为人类基因组最终序列图的完成,为我国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创新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被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一位、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四位。
・2000 年10月18-20日,丹麦科学家来华大基因就家猪基因组合作项目举行正式会谈,并签订家猪基因组合作研究项目书。

2001年

・2001年1月21日, “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在杭州市西湖湖畔召开成立大会。
・2001年2月15日,世界著名《Natur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序及分析 ”一文。该论文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陪同下考察了华大基因。
・2001年8月26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完成图”提前两年绘制完成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验收。
・2001年8月28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接见了来华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会议的五国科学家代表和华大基因杨焕明、汪建等,陪同的还有中科院、国家相关部委的部分负责人。
・2001 年10月12日,中科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宣布: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2002年

・2002年1月23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中国卷”、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荣获由两院院士投票评出的 2001 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名列第二、三位。
・2002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中科院领导下的、依托华大基因建设的生物信息系统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2 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学术论文。
・2002年,美、中、加、日、英、尼日利亚等国发起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华大基因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约占总计划10% 的工作。
・2002年11月11日,华大基因杨焕明被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 2002 年度全球科研领袖”。
・2002年,“水稻(籼稻)基因组测序完成”被美国《科学》列为“ 2002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第三项,“中国籼稻基因组精细图完成”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一位。
・2002年6月,华大基因在《Genome Research》上发表单双子叶植物中基因组分趋势学术论文。

2003年

・2003年4月14日,六国首脑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胜利完成。
・2003 年 4 月,华大基因自发地投入到抗 SARS 研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 SARS 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蛋白质分析、检测试剂盒、抗 SARS 药物筛选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
・2003 年华大在国内第一个破译四株 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此基础上研制了SARS的诊断用抗原、抗体和相关标记物;同时研发的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问世; 成为世界首个SARS的诊断试剂。
・200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陈竺的陪同下考察了研究所和华大基因,对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表 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勉励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坚定信心,继续发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为民造福的精神,为战胜疫病、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更 大的贡献;称赞科研人员“想中央之所想,急抗病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2003年6月1日,与西南农大合作启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9月18日完成工作框架图。
・2003年11月28日中编委批准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04年

・2004年1月12日, SARS科技攻关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名列第三位。
・2004年3月1日,鸡基因组多态图宣告完成。
・2004年5月21日,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测序,同时开发出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
・2004年9月28日,《科技日报》特别策划隆重推出了中国科技55周年55个第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成功绘制,我国承担1%项目”、“第一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第一次绘制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名列其中。
・2004年11月2日,中科院领导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为代表的、依托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建设的生物信息系统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4年11月3日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国务院秘书三局局长张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著名经济学家胡和立、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以及国务院、中科院、科技部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来到我所/中心视察工作。
・2004年12月9日,中科院召开“国际鸡基因组计划完成成果新闻发布会”,其主题科学论文发表于12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2004年12月30日印度洋发生海啸,代表中国政府、由华大方瑞派出了一支海啸遇难人员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参与救援。
・2004年,家蚕、家鸡文章分别发表于《Science》、《Nature》(封面文章)。

2005年

・2005年2月19日,华大基因赴DNA遇难者鉴定小组获得由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劳动奖状。
・2005年2月1日,水稻基因组计划“精细图”研究成果论文文章发表在《PLoS Biology》2005年第3卷第2期上。
・2005年7月1日,由华大方瑞完成的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结果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政府移交给泰国总理他信。
・2005年10月27日,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发表在英国杂志《自然》上。被《Science》评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第一位。

2006年

・2006年10月18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享有"DNA 之父"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来到我单位参观访问。
・2006年10月23日,为期3天的“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今晚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拉开帷幕。

2007年

・2007年4月,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式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记注册。
・2007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并召开新闻发布会。
・2007年10月30日, 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于深圳市大梅沙喜来登酒店顺利开幕,会议为期四天。
・2007年12月,《Science》杂志报道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工作,并于20日公布了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人类基因组个体差异”领域的研究进展名列第一,研究院“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贡献;
・“绘制完成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图谱”入选科技日报社“200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07年12月27日,杨焕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2008年1月5日,正式启动“炎黄99”计划。
・2008年 1月22日,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8年3月6日,宣布正式启动“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
・2008年3月10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合作成立“深圳大学医学院华大基因研究院”。
・2008年3月21日,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刘玉浦,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张效民,盐田区区委书记陈治华,区长袁宝成等一行视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2008年5月18日至6月2日,华大基因地震灾后疾控工作组赴四川地震灾区参与到“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监测可能的突发卫生和传染病事件。
・2008年6月1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被深圳市政府批准成为事业单位。
・2008年10月11日,“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及手工克隆猪诞生”新闻发布会在深圳高交会开幕当日召开。
・2008年11月2日至11月5日,2008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Application in Asian Pacific)在中国香港和深圳举行。
・2008年11月6日,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2008年11月7日,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了“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在《自然》杂志发表专题成果发布会”。
・2008年12月28 日, “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入选“2008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09年

・2009年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日揭晓,“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入选,位列第四。
・2009年2月17日,中丹癌症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举行。
・2009年03月12日,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成立。
・2009年03月20日,“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香港科技园举行。
・2009年03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中?华?基因组研究中心」协议签署仪式。
・2009年04月24日,“世界三极”特殊环境动物基因组计划新闻发布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举行。
・2009年04月30日,BIONET第四届研讨“biobank和个体基因组学――中欧合作的前景和挑战”会在深圳举行。
・2009年06月05日,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通过科技部预审。
・2009年06月10日,863计划“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与会院士专家参观华大基因。
・2009年06月26日,华大论文《SNP detection for massively parallel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于近期被Nature China《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
・2009年7月20日上午,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主办的“探索生命奥秘”科技夏令营及华大基因“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暑期班开班授旗仪式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举行。
・2009年8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西南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这是两家单位自2003年以来在家蚕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2009年8月1日,“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发起及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报告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杨焕明院士宣布“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9年9月9日,《自然》在其生物技术分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成果《更快的人类基因组测序》。
・2009年10月15日,2009年基因组学本科创新教育研讨会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召开。
・2009年11月1日,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学术论文在著名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该计划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2007年初发起并组织,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等技术工作。
・2009年11月3日至5日,第四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深圳召开。
・2009年12月7日,《自然》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
・2009年12月13日,《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
・2009年12月25日,由青海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发起并承担的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宣告绘制完成。
・2009年12月28日,华大基因以《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中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成功入选“2009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华大基因自成立始,已有六项科技成果先后被《科技日报》评为“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10年

・2010年1月,华大基因购买了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 2000测序仪。
・2010年1月2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以封面故事发表于《自然》杂志。
・2010年1月,华大基因启动“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计划在未来2年内为1千种重要动植物进行测序,并从科学界征集测序物种的提案。
・2010年1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承担并完成的三篇论文《Complete resequencing of 40 genomes reveals domestication events and genes in silkworm (Bombyx)》、《The genome of the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The sequence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iant panda genome》近期被《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
・2010年2月11日,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自然》上。
・2010年2月17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一行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副院长王俊等陪同下参观了华大基因。
・2010年3月4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
・・2010年3月18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获得SGS签发的ISO9001认证证书。
・2010年3月1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及藻类饵料进行基因组测序。
・2010年4月27日,美洲华大正式成立!美洲华大立足美国波士顿,其业务将覆盖美洲所有国家。
・2010年4月28日上午,华大基因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武汉举行。
・2010年5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西南大学、上海肿瘤所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
・2010年5月,华大基因在丹麦哥本哈根正式成立华大基因欧洲总部。
・ 2010年5月22日,华大基因总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陈芳博士等数名深圳登山者向珠穆朗玛峰顶峰发起冲击并成功登顶。
・2010年6月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GI)与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KACST)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完成阿拉伯骆驼的全基因图谱。
・2010年7月2日,《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这一成果由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正式发表。
・2010年7月2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评选为亮点文章。
・2010年7月31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发起的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2010年7月31日,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完成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绘制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2010年8月4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和主导完成的《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评选为亮点文章。
・2010年8月27日,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国际研究小组在《科学》上发表了弓背蚁与印度跳蚁的基因组研究成果。
・2010年9月6日,由华大基因与伦敦国王学院知名双胞胎研究团队TwinsUK共同发起的全球最大的表观遗传学研究项目启动。
・2010年9月11日,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签署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协议。
・2010年9月15日,默沙东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荷兰阿姆斯特丹当地时间2010年9月23日,“荷兰人基因组计划”宣布正式启动。该计划将由荷兰人类基因组研究联盟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
・2010年9月23日,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合作协议。
・2010年10月4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对200个人类外显子的测序揭示大量低频率非同义突变的存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发表。
・2010年10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展示”华大展台前,对华大科技产业成果与进展连声说好。
・2010年10月25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玉米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爱荷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基因丢失与获得的多态变化揭示玉米中的杂交优势的机制”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
・2010年10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桑格研究所,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等共同发起并主导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完成了几乎覆盖全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图谱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
・・2010年11月9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绘制的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炎黄甲基化项目)在《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
・2010年11月13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的16名科学家在 Nils Brunner教授的带领下,参加了在深圳华大举行的中丹癌症研究中心年度会议。华大基因总裁汪建、执行总裁王俊以及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谈。
・2010年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在大豆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
・2010年11月15日,“华大基因与深圳市红十字会‘地中海贫血救助工程’签约仪式暨健康医药新技术迈步走向产业化、华大基因与张家口农科院签订谷子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发布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桂花厅隆重举行。
・2010年11月16日,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深圳大梅沙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康乃尔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举办。
・2010年11月18日下午,为期3天的第五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Ⅴ)圆满闭幕。当天下午,华大基因还在大会上召开了《(Giga) n Science》杂志新闻发布会。
・2010年11月23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小脑共济失调新的致病基因TGM6”在国际知名杂志《Brain》上在线发表。・2010年11月29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合作的首批“ω-3脂肪酸手工克隆猪”诞生。第一窝窝产仔数6只,存活状态良好,最大出生重1.9kg,其窝产仔数和初生重量都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2010年11月30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联盟(G10KCOS)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启动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一期计划。
・2010年12月3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协办的“2010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人类基因组与发育-免疫-肿瘤研究现状与前沿发展方向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2010年12月13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聚焦三农》报道组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光宇来访华大,采访报道华大基因芦笋基因组合作项目。
・2010年12月12日-15日,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纪录组与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厉伟一行走访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纪录华大方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情况。
・2010年12月17日,《科学》杂志公布了“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分别为量子机械、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重新编程、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与HIV预防。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一项涉及华大基因参与的两个国际联合研究成果,即“深度解读4000年前古人类全基因组”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新进展----发布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2010年12月17日,《科学》杂志的“年度新闻”回顾了这一年全球在科学研究及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个事件和成果。在该年度回顾的最后一条以华大基因作为主题,报道了其跻身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测序中心,陆续完成了蚂蚁基因组、古人基因组、人类甲基化组以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
・2010年12月17日,《科学》杂志评选出了十项科学成就作为“本十年卓见”(Insights of the Decade)。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发现包括基因组暗物质、古代DNA、细胞再生、肠道菌群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在“基因组暗物质”(The Dark Genome)一项中,提出华大基因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同时,在“肠道菌群”(The Microbiome)一项正文中,着重提到华大基因团队的贡献,指出了以华大基因为第一发表单位的“构建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重要研究论文的开创性研究意义。
・2010年12月17日上午10时,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参与的芦笋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签约仪式在南昌市江西饭店江西厅举行。
・2010年12月22日,由863重大项目肿瘤基因组课题管理办公室、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CCGC)主办,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与北京环境诱变剂学会协办的“肿瘤基因组与生物学研讨会”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召开。
・2010年12月2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推出2010年年度专刊――《回顾2010》,对2010年的重要人物、重大新闻以及科技进展等进行了评点。《自然》杂志于2010年3月3日发表的华大基因专题报道“中国的生命科学-世界测序工厂”入选为“年度特写”报道之一。
2011年
・2011年1月6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GT Life Sciences公司共同宣布首次完成对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提供对其基因组序列数据的优先访问途径。
・2011年1月8日-9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医学健康事业部)基因检测实验室” 通过ISO17025现场评审。
・2011年1月18日晚,“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汪建荣获“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2011年1月19日,由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华大基因的联合科研成果“大熊猫基因组”、主要承担完成的“千人基因组计划”重大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1年4月2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基因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2011年5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一行莅临华大参观指导。
2011年5月,华大基因名列《自然》评选2010中国科研机构第四。
2011年5月11日,华大基因(BGI)和荷兰TTI GG(Technological Top Institute Green Genetics)共同宣布启动“100个番茄基因组研究计划”

张崇和_华大基因 -疫情研究

据英国媒体2011年6月2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完成欧洲大肠杆菌疫情致病细菌的基因排序,发现该细菌系一种新型、高传染性有毒菌株,并且对部分抗生素有抗药性。
这些科学家来自中国华大基因研究所,这家位于深圳的研究所位于深圳与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有合作关系,在欧洲疫情爆发后就收到了致病细菌的DNA样本,并在3天内完成了细菌的基因排序。
“该大肠杆菌系一种高传染性且有毒的新菌株,”研究所的科学家说,该细菌与另一种名为EAEC 55989的大肠杆菌菌株极其相似。EAEC 55989大肠杆菌最初发现于中部非洲,可以引起严重的腹泻。
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已经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据美国媒体2011年6月2日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当天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
世界卫生组织的食物安全专家希尔德 克鲁泽表示,之前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侵袭儿童和老年人,但这次欧洲疫情爆发中很多患者是青壮年尤其是女性。初步的基因排序检测显示,这种菌株之前从未从人体分离过,它比那些已知的大肠杆菌更有毒性且复制能力很强。克鲁泽指出,科学家掌握的信息还无法准确说明这种新型菌株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但其可能来自动物。“人们应该想到动物源,因为很多动物体内都有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此前有科学家怀疑,受感染者是因为食用了被污染的粪肥灌溉的蔬菜才生病的。

张崇和_华大基因 -社会责任

公共卫生
抗击非典
2003年5月,华大基因用十几个小时就测出了SARS病毒序列,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向全国防止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的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同年,胡锦涛主席来到北京华大访问时,对华大基因在期间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抗病之所需”。
德国大肠杆菌疫情战役
2011年5月27日,华大收到病菌样本;6月2日,完成基因组测序并公布序列;6月7日,研制成功诊断试剂盒并无偿公开检测方法;7月28日,德国大肠杆菌的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H7N9
据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2013年4月6日公布的数据,截至17时,全国共报告1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人。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出现后,华大基因立即积极联系参与对病毒的研究,开启应急通道,建立快速检测平台,可在36小时内对样本进行精确检测。并且构建了流感及重大传染病基因组数据库,可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抗灾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30日,华大基因派出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承担了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的任务。当时遇难者数目庞大,鉴定DNA的工作无法实行。华大基因主动提出为泰国遇难者免费鉴定逾千份的DNA样本。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8日至6月2日,华大基因地震灾区疾控工作组赴四川灾区参与“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检测可能引发的突发卫生和传染病事件。2008年5月,华大基因全体员工向汶川地震受灾同胞捐款献爱心。
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严重。华大基因宣布将无偿为地震灾区提供包括疫情监控、应急病原微生物检测、身份辨识、伤患治疗需要的HLA配型检测等各项技术服务,并将捐赠首批10万人份诊断试剂用于输血安全、病原检测等应用。并协调好所有可能用得到的平台资源,做好了技术和人员储备,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随时组织科技救援队伍赶往一线。
民生
“宫颈关爱日”暨“全国百万妇女创新型宫颈癌筛查项目”启动
2013年3月7日,华大健康发起首个“宫颈关爱日”并启动“全国百万妇女创新型宫颈癌筛查项目”。
捐献中华骨髓库
2010年,华大基因捐助4300万元资金协助中华骨髓库完成9万人份的HLA高分辨分型测序。2011年1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红十字最高荣誉-红十字勋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10103/11695.html

更多阅读

华大基因的那些年轻人:没上大学就做研究

摘要:世界总会让年轻人占领。曾经和乔布斯一起演讲的小天才ThomasSuarez今年还在读初中,现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研究3D打印机。而出生于1997年的邹奇奇,8岁出版了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世界总会让年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上市

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华大现有的新一代测序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信息开发能力以及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也领先全球;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

华大基因的超级计算:生物技术的“最强大脑”

未来,也许只需要一口唾沫,你就能够未卜先知,将潜在的疾病扼杀在发病之前;只需要一块皮下组织,你就能够克隆出新的器官并替换损伤的器官,从而极大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而这些,都依赖于科学家去发现人类基因背后的奥秘。这就需要对人类的基因

华大基因创新班 创新是一种“基因”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EMBA“诞生”侧记  创新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进步。可是,创新是怎么来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创造,而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

华大基因:年轻配方

     早晨9点左右,站在华大基因位于深圳盐田区北山道的白色大楼前,看着几千名员工陆续走进办公楼的情景,你很难再联想起巨资拍摄的大片中,总是和基因工程相生相伴的科幻场景。要不是他们没有着一身统一工装,这里更像是深圳工业区随

声明:《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简介,华大基因-华大文化》为网友掏空左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