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基本含义,犯罪心理学-结构要素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又称司法心理学,它不仅研究犯罪者,而且研究对犯罪案件的侦破、审判、处罚等环节。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基本含义


犯罪心理学书籍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
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5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
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
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
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
①犯罪心理结构
②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③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④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⑥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结构要素

动力结构

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2、强烈、畸变的需要
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
4、不良兴趣

调节结构

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2、扭曲的道德意识
3、错误的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

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
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学科研究

研究步骤


犯罪心理学书籍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

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

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

学科特点

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为发展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基本含义,犯罪心理学-结构要素

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人格结构和类型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7.数量统计分析法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内化”机制。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怎样影响并反映到犯罪人的头脑,又怎样通过“内化过程”镶入人的意识之中,形成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又是怎样支配犯罪行为。
②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人格结构和类型。
③研究犯罪者犯罪以后直至受到惩处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
④研究犯罪者的“转化”即矫正问题,科学地阐明对犯罪者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此外,还要研究犯罪者再社会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⑤研究犯罪者犯罪行为的预测和预防问题。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历史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赛尔精确地侧写了恐怖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来逼进此一主题。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


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中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发展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他还认为,成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子A・F・布朗纳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

美国犯罪学家E・H・萨瑟兰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研究

对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包括研究体型-性格与犯罪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格异常与犯罪的关系,内分泌失调-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脑电图紊乱-意识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血型-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大量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美国犯罪心理学家提特斯说:“我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有依靠生物学家、精神病学家、内分泌学家、脑电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面目一新。”这位犯罪心理学家还指出:“社会应当承认,如果我们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有社会科学的根据,又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当代最新的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的成就相结合,那么我们的犯罪心理学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在20世纪末之前出现”。

对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的研究

许多犯罪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犯罪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这种人格特生的由来。他们将犯罪者人格的各个方面与未犯罪者进行系统比较,从而试图确定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他们所指的人格内容很广泛,如雷蒙认为:“人格即是个人的全部,包括智慧、性格、本能内驱力、情绪稳定性、态度、兴趣、气质、社会性和个人的仪表,以及他的一般社会效能”。“它是一个对环境起调节作用的心理体系”。研究犯罪者人格问题的犯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犯罪心理发展到人格的改变,表明这个人的犯罪心理已经定型。要矫正这种心理定型了的人格,需要做极其精细、复杂、长期的工作。所以,对罪犯的人格变化的研究,是犯罪心理学上一个十分细微与深入的课题。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出根淳还指出:“过去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只限于探讨人的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即是基于生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所以,过去都集中于对犯罪心理的个人因素一社会因素的探索与讲座在犯罪人格论建立以后,犯罪心理学就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样,就在犯罪者的人格问题的讨论中开阔了犯罪心理的具体研究途径。”

对犯罪行为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

有些犯罪心理学家在5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犯罪行为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一样,也是由学习而获得的。他们致力于提示或阐明个体产生犯罪行煌 社会学习机制,提出了多种犯罪行为的学习理论,如埃森克的条件性回避反应理论,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亦称为分化性联结理论),伯杰斯等人所提出的犯罪行为操作性学习理论,A・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费尔德曼的完整学习理论等。

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

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社会性缺陷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环境的产物。他们致力于研究造成社会性缺陷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种种形成犯罪者社会性缺陷的理论,例如美国的希利及其妻子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雷克利斯提出遏制理论;米德等人提出社会标定理论;米勒等人提出亚文化理论;塔克和昆尼等人提出冲突理论;科恩提出对抗理论;克洛瓦德和奥林提出不同机会理论等。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学派理论

历史与理论

1872年,R.von克拉夫特―埃宾的《犯罪心理学》是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在犯罪心理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类学家C・龙勃罗梭的《犯罪者论》。犯罪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明显特征是犯罪的实证研究。此后,出现了各种学派和理论。

犯罪生物学理论

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他最早将犯罪原因归为人的体征和心理素质,认为犯罪者有与普通人生来就不同的因素。这一理论后来虽把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但重点仍在人的生物学因素上。


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立足于两点:一是从“里比多”(性力)这一假说出发,研究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等心理发展阶段,从里比多的巩固阶段的整体性行为倾向来研究犯罪者犯罪的原因;二是研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结构,认为作为违法行为因素最重要的反社会人格,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不健全所形成的,并且以此为基础对犯罪行为分类。

情绪障碍理论

代表人物是W・希利,他认为违法行为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人之所以产生违法行为,是由于:①幼儿、少年期中有亲子关系的情绪障碍,由于爱的抑制而产生的消极情感;②自我表现的欲望及自我满足受到抑制的情感;③幼儿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异常的欲望,青春期的不稳定冲动及其欲望;④人际关系中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感;⑤基于幼儿期体验的罪恶感,从而产生的无意识受惩罚的欲望等等。

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他认为,人的自我的形成,是在人生各个时期中,借助每个发展阶段的完成而逐渐进行的;违法行为是由于青年期中角色混乱,使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不全的情况下产生的。

犯罪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他认为,犯罪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和神经症相同,都是学习得来的,犯罪行为的获得、维持、变化及其消失的基本作用原理,都是以经验为媒介,通过学习而得到的。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相关影视

犯罪心理学电视剧

《沉默的证人》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介绍犯罪心理学的电视剧。

犯罪心理学电影:


《沉默的羔羊》片名:《沉默的羔羊》
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
编剧:托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 .....(novel)
主演:
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 .....Clarice Starling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Dr. Hannibal Lecter
斯科特・格林Scott Glenn .....Jack Crawford
布鲁克・史密斯Brooke Smith .....Catherine Martin
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 .....FBI Agent in Memphis (uncredited)
影片类型:惊悚 / 犯罪
片长:118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年轻的联邦调查局官员克拉丽斯・斯达林接受了一项任务:帮助寻找一个失踪的妇女,而这个妇女正受到一个把受害者的皮剥下来的变态系列杀手的威胁。汉尼伯・莱克特以前是位受人尊敬的精神病医生,现在却成精神变态者。克拉丽斯想通过与汉尼伯谈话来了解心理变态杀手的扭曲的心灵。联邦调查局警官杰克・克劳福特认为汉尼伯非常聪明机智,通过与他谈话有助于发现案犯。克拉丽斯必须在汉尼伯透露任何情况之前努力赢得他的信任。

犯罪心理学电影_犯罪心理学 -相关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
2、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犯罪心理学熊云武编着/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5、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王锐编着/2010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张明主编/2004年04月/科学出版社。
7、犯罪心理学林少菊主编/2008年0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为提高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8、犯罪心理学(第二版)刘邦惠主编/2009年07月/科学出版社。
9、犯罪心理学导读水利水电出版社。
10、犯罪心理学张保平,李世虎编着/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11、犯罪心理学魏建馨,张学林着/2003年02月/南开大学出版社。
12、犯罪心理学(第四版)张保平,李世虎编着/2006年02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13、青少年犯罪心理-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张理义主编/2009年0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14、犯罪心理学(第二版)栗克元,吕瑞萍主编/2009年09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15、犯罪心理学/21世纪心理学教材系列2004年02月/科学出版社。
16、犯罪心理学(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张晓真。
17、犯罪心理学习题集严圭,吴宁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18、现代法学教材: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07年0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
19、犯罪行为研究方法--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哈根(Hagan,F.E)着;刘萃侠,罗震雷,黄婧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犯罪心理学阅读材料严圭,吴宁主编/2005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1、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现代西方犯罪学译丛)(英)马吉尔着,张广宇等译/2009年03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2、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司法心理学系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3、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美)特维着,李玫瑾等译/2005年04月/公安大学出版社
24、审讯和供述心理学手册(英)古德琼森(Gubjonsson,G.H.)着,乐国安,李安等译/2008年0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5、歧路人生:犯罪心理专家评大案胡杰着/2006年01月/群众出版社。
26、自白的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日)浜田寿美男着,片成男译/2006年03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7、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李玫瑾着/2010年02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8、犯罪动机与人格(一般着作)刘建清着/200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3210103/10186.html

更多阅读

南京农业大学:贵校培养保护几多骗子卖国贼

静生: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夏凯教授,一手策划实施了国际全莉虎家族性跨国诈骗我国国宝华南虎阴谋和卖国求荣丧权辱国犯罪活动。国际全莉虎采用真假全莉窜演一个角色,编造了一个富婆爱国养虎的美丽神话,1999年开始策划诈骗阴谋,2

第35节:谎言的罪与罚

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谎言秘笈:揭开谎言的秘密》  八、谎言的罪与罚  可以这么说,人世间的大多数犯罪都是和谎言连在一起的。罪恶一旦犯下后,99%的人都会设法隐瞒真相,消灭罪证,让别人无法弄清底细,以便逍遥法外。有些犯罪,一开始就是

两会新刑法 新刑法问题讲座2

  七、什么是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属性在于行为人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凡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不可能构成犯罪。司法实践中,有些行为从外观看似乎构成了犯罪,但实质上,这些行为非但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还是有益于社

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结构、心理与管理的实证分析

摘要:员工正常的工作心理是每个企业都所希望的。依据心理学基本原理,群体中人的心理变化和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个人秉性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而组织结构是影响组织成员心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在于通过对曾经服务过的A企

海尔组织结构变革分析 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心理学实证分析

摘要:员工正常的工作心理是每个企业都所希望的。依据心理学基本原理,群体中人的心理变化和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个人秉性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而组织结构是影响组织成员心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在于通过对曾经服务过的A企

声明:《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基本含义,犯罪心理学-结构要素》为网友态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