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花了六个小时左右,没想到这么耗时。
——
我就一段话一段话来点评了。
我不是韩寒粉丝,也不是韩寒黑,我对韩寒的了解只是局限于几个新闻报道和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
我只是想要表达我的一些看法。
我这个书评,平时是我自己写给自己看的,现在只是把我平时写过的内容放出来。
——
韩寒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才是大学生年纪吧(百度百科说他写这本书时才21岁)(高中肄业)?他的信息接收途径仅仅局限于一个高中生的信息,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是情有可原的。
上面回答也说到了韩寒的一条微博表示自己当时「过激狭隘」了。
——
序言:
韩寒的这段话,大意就是说自己在录制节目的时候遇到一个专家,跟一个专家说自己已经退学了,那个专家就觉得韩寒已经停止学习,于是劝告他不能停止学习。韩寒表示学校以外也能够学习,他没有停止学习。韩寒内心里在笑话那些所谓的专家。韩寒的这段话,大意就是说自己在录制节目的时候遇到一个专家,跟一个专家说自己已经退学了,那个专家就觉得韩寒已经停止学习,于是劝告他不能停止学习。韩寒表示学校以外也能够学习,他没有停止学习。韩寒内心里在笑话那些所谓的专家。
我觉得这是韩寒自己竖起一个靶子自己打。
据我所知,我从初中甚至更小的时候,我就已经对一些词语耳熟能详了;「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等。
对于一些医生、会计、金融等职业来说,无论多大年纪都需要考证,「学习」是真的「无分校内校外」。
哪里来的「学校外就没有学习」的思想?
那个专家是一个进入社会多年的高学历工作人士,总不会接触不到这些「终身考试」的职业吧?他应该不会对别人产生一种「你不在学校,所以你就没有在学习」的错觉。
也就是说,不是「中国人没弄明白学习和上学是两回事」,而是「韩寒不知道有的人的职业需要终生学习,无分校内校外」。
但是,就事论事,以普遍情况来说,假设你是那个专家,你在录制节目的时候遇到一个提前退学并赚了很多钱的年轻人,难道不会下意识觉得他是因为「厌恶学习」和「为了赚钱」就「退学」?
换言之,这个专家并不是认为韩寒「离开学校一个人就不会主动学习」,而是认为「你这个提前退学去赚钱的年轻人,需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我觉得,这个专家对韩寒说这种话是出于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而不是一种「高知识分子对于一个辍学人士的歧视」。
韩寒想得太「过激」了。(这个词是韩寒他在微博自己形容当年的自己的,不是我乱说的。)
以普遍情况来说,这个专家这句话是没错的。只是韩寒是一个特例,他是一个既提前退学、又热爱学习,还能够一直都赚很多钱的人。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和他那样。
当然,这个专家的这种行为,叫做「先入为主」,也叫作「偏见」。普遍情况不能代替特殊情况。
我现在问一问的诸位,如果你们遇到一个辍学不读书的学生,你会对他说和那个专家一样的话?
(五万多名用户表示,你可以参照这个提问下的回答:)
还是对他说:「学校外面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啊。」
我前几天和几个同辈聊天,他们都没有再读书了,我说的是后面那句。
如果我遇到的是一个晚辈,我应该会说和那个专家一样的话。
——
我也也不大理解「博士后」究竟怎么干活的,但是据我所知,并不是像上驾校那样。
韩寒同学学历止步于高一,我想,他对于“博士后”和“博士”的“工作”应该多了解了解。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以为博士的工作等同于驾照师傅。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是每一个工作都必须进公司、进企业、在社会上露面、获得巨大人气才叫做有本事。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学校里工作,依然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巨大的成就。
——
第一章,关于语文:
韩寒的意思是说,学生们普遍具有写作能力,只是局限于写作格式无法写出来,事实上他们写情书可厉害了。
我的感觉就是,韩寒同学身处于中国的教育强市、最先进文化、最发达文化的领头羊地区——上海,他初中读的是上海的初中,高中读的是重点高中。
也许是因为这样,韩寒同学错误地以为他身边同学的写作能力就代表全中国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想法,就像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以为全中国的大学生都擅长赛艇运动那样「狭隘」(这个词是韩寒他自己在微博形容当年的自己的,不是我乱说的)。
如果韩寒同学愿意去其他的省市的普通初中或者普通高中去看一下那些学生的语文卷子,就会明白大多数学生的语文作文——糟透了。
我高中读的是重点高中,我看过一些同学的语文作文,我读都读不下去。(虽然我也是这样糟糕,不过好在我从来不读我自己写过的作文。)
我想说,这就是写作能力不行的问题。
如果有人觉得找这些试卷太麻烦,你们大可以在找那些长回答看,很多回答真是写得「四类卷(21分-38分)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这里的韩寒同学,是指当年还是学生时代的韩寒同学。我对事不对人,也仅仅是针对这篇文章来点评。)
——
还是语文:
主要是最后一句:「我真不相信一个班级作文水平最高的和最低的差距能有最好和最差那么大。」主要是最后一句:「我真不相信一个班级作文水平最高的和最低的差距能有最好和最差那么大。」
我的感觉就是:除非是实验班那种专门挑选高水平学生进去的班级,不然,如果是普通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的差距真的可以那么大。
韩寒同学又是拿他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来作比喻了,这个样本挑选的太不好了。
高票回答的差距和被折叠回答的差距也可以这么大。
有时候,高票回答的观点甚至可以和被折叠回答的观点一模一样,写作水平烂到被人折叠下去了。
——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真的抄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老师给了我80分。
我也不是故意戏弄老师的,我以为作业就是让我抄一篇优秀的文章,实际上作业是自己写作文。
但是,韩寒的说法是错误的。
1.写作是具有很多技巧的。用评论区的王振宁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件「技术活」。
不同的题材如何写,不同的内容如何组合,如何准确地把你想要传达的意思写得清晰起来,也是一门技术。
举个例子,马伯庸教你写作文:
2.对于简单的写作,无法拉开「差距」,但是高难度的作文就可以。举个例子,如果让名作家用50字给月亮写一段话,写出来的东西和中学生写的东西差距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让名作家用几千字写关于月亮的一篇文章,和中学生差距就很大了。
举个例子,我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前几天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几件事,这几件事夹杂在一起,错综复杂。我的朋友们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每个人在表述上都不完整,造成了很多误会。于是,我整理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按时间顺序说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共几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于是误会就消除了。
这次谈话相当于一次简短的作文了。
3.改卷老师的鉴赏力度问题。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在街上听人弹奏了一首曲子,我觉得和黄家驹弹的差别不大。这就是我的鉴赏力度不够的问题。
4.一些名作是因为写出了某种著名的现象才成为名作的。
举个例子,鲁迅的《风筝》(对待儿童)、老舍的《抱孙》(产前护理、保大人保小孩、婆家娘家、妇科男医生、中医西医、医闹)和沈从文《萧萧》(城乡思想差异),还有钱钟书的《围城》(绿茶婊、不通人情世故的人)都写出了某种很著名的现象,这种现象根深蒂固,至今无解。
举个例子,《萧萧》中有这么一段,如果你能够写出来,我相信你的老师肯定不会给你打低分,内容是乡下人(萧萧和她的祖父)眼里是如何看待城里人(以女学生为代表)的: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她们都会花钱,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城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机器开动。她们在学校,男女在一处上课读书,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她们也做做州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孩子叫“少爷”。她们自己不养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像个大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戏。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和官平分。
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或十块钱一月,雇个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或者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 」
这种思想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农村。
而且,我自己曾经摘抄过一些优秀的文段,运用到作文里面去。每次我运用这些精彩文段的时候,老师都在这些文段下面划线,表示这些文段写得很好啊。
可见,金子即使藏在沙子里也是会发光的。
5.炫技问题。
朱自清的散文比较特殊,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少炫技,比较「朴实无华」。
虽然他写得确实好,但是并没有那种太严重的炫技,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我也写的出来啊」。
朱自清的散文,已经到达了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境界,一般老师没有那个强大的鉴赏能力鉴赏出朱自清散文的能耐。
要是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样,一开场就来一个时空间穿越感极强的一句话,老师很难不被感触。
比如,「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还是语文:
这个主要是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样板」和「严格」的讨论。这个内容在讨论很多次了。
我也写过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回答。
我先给出的提问,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韩寒同学有这样的不满和疑惑,在他的年纪和时代来说,在所难免,我并不责怪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狭隘」。
这个是我写过的一个回答:
简单来说,我的观点如下:
1.高考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几千年来都是足以影响国家动荡的大事情,「公平」是绝对重要的。
2.「理解一个文学作品」有两个方法:「读者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前者就是说「我看到了什么什么」,后者是说「我认为作者是在写什么」。
2.一份试卷,想要做到「公平」,就得「严格化」、「套路化」,你不能说让学生随意写,学生随意写,每个老师就凭借自己的「感想」随意改,这样就乱套了。改出来的试卷成绩就具有「随意性」。
你得设立一个标准,怎样写才叫做「优秀」,怎样写才叫做「差劲」,老师才能够「按照标准改卷」。
如果是「读者中心论」写法,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同,写出来的感想千差万别,无法统一改卷了,也就无法「公平」了。
3.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反抗满清统治),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凭借我对阅读理解的认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改分标准是「革命家」思维,看到的是「反抗封建统治」。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改分标准很单一,想要添加几个标准,比如「经学家改卷标准」,用《易经》来分析;才子改卷标准,用「缠绵」分析。即使这样做,也不过是「多了五种单一的改卷标准」。
大意是这样了。
韩寒同学以学生角度来看待阅读理解,觉得这道题太单一无聊。但是,如果从「整个社会的公平」来看,呆板无聊就无所谓了。
而且,现在阅读理解你可以随意发挥,发挥得好,还可以加分,在题目满分的条件下加两分。
——
还是语文这里:
韩寒这里在讨论语文作文的「偏题」。
我的意思和上面一样。你确实可以随意发挥,但是必须在框架内发挥。
你在考试,在参加高考,在参加科举考试,在参加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你的「创造性」和「随意性」必须在「规范性」的「框架内」活动。
不是不给你「创造」,但是不能够影响到这个制度的「公平」。
——
不是的,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一个标准」,这里上面讨论过了,因为「公平」是绝对的,也就必须「标准化」了。即使有两个标准,也不过是「一个标准的两倍」,实质还是和「一个标准」一样。不是的,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一个标准」,这里上面讨论过了,因为「公平」是绝对的,也就必须「标准化」了。即使有两个标准,也不过是「一个标准的两倍」,实质还是和「一个标准」一样。
第二个问题,就是「作文水平」问题。这里上面也讨论过了,韩寒同学当时见到的学生都是写作高手,以为大部分学生都这么厉害。实际上,光是「作文水平」,就足以刷掉一半以上的学生了。
——
1.不是的,即使是一模一样的内容、观点、素材、写作方法,还是可以产生很大的差距的。
我之前看过某个小说家的小说,之后发现他被人抄袭了,抄袭者怎么抄袭的?他是「一句话一句话地抄袭」,但是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袭,也就是抄袭者的每一句话对应着原作的每一句话,只是每一句话用的字有些许差别,但是——还是抄袭得很烂啊。
以我的班级为例,老师教我们班的学生写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教的一模一样,一些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比我好很多。
2.其实套路化根本没问题的,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非常好,很好。
比如我之前学习过公文写作,也是很套路化,一板一眼。
套路化的好处在于快捷,比如现在上级领导要求你写一篇文章——不管是什么岗位,总会有一个需要写东西的时候,即使你不会写,你领导要求你写,你还能够拒绝吗——套路化写作能够让你在最快速度下写出一篇文章来。
套路化的问题在于:不实用。
现在我们学习的一些作文,很多都不大实用。比如议论文就很实用,但是主题内容很不实用。比如你不能针砭时弊。如果针砭时弊,是很有用的,毕竟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吹水针砭时弊。
但是,如果不针砭时弊,又显得很无聊,总是围绕着什么「心灵美」那些空洞的东西来写。
其实记叙文也是很有用,像是在什么小说网写小说也能够赚钱之类的。
但是,由于本身教学方向就没有讨论到「实用性」,导致了很多记叙文在「赚钱」方面并没有巨大的作用——比如你不可能学完记叙文就在起点网写小说,你做不到。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关键在于学得深不深,学得好不好。
像是什么我吃西红柿还是谁来着,不就是高三复习的时候开始写小说写出名的吗?可见中国的写作教育还是有希望的,有实用性的。
只是落实到每一个平庸的人身上,能够让他们写出一篇见得人的文章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
抖个机灵:「最痛苦的……」
——
这是不对的。
写作是一门技术活,不是艺术创造,无需你喜欢或者讨厌。
我给你一个任务,你给我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写作。准确的说,是为了日后工作的时候写东西打基础。
就像厨师学校的学生学炒菜,无需他喜爱或者讨厌炒菜,只要炒得好、会炒菜就行了。
韩寒表示这样的作文是「凑出来的」,这说明写作的人并不懂得写作的方法。
真正会写作的人,任何作文都可以写得出一篇看得过去的文章。
就像画家可以就任何题材画画,无需喜欢或者讨厌那样。
你做不到,说明你技术不过关。
——
韩寒这段话,我完全不同意。
写作这种事情,往往都是有目的的。
以现在的来说,需要考虑「读者群」。
现在无论什么杂志、新闻报刊、网站等等,都必须考虑「读者群」。
或者说,「读者喜欢看什么,你就给他们看什么」。
不是说「察言观色很痛苦」,而是「你必须察言观色,以后的工作更加要」。
即使你拍电影,也必须考虑你的那群读者喜欢看怎么的电影,进而拍出怎样的电影来。
或者说,《通稿2003》能够写得那么「解气」,和「读者定位」、「察言观色」的关系非常大。
「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
以日后出来社会工作来说,如果你需要写文章,基本上,都必须考虑你的读者是什么人,他们怎么想,你希望他们往哪个方向去想,你希望传达什么。
除非你写作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这样的写作目的,写出来的文章未必见得了人。不要和我说那个什么梵高画画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也能够画出好作品,一般来说,考虑读者心情来写的文章,才能够达到读者的心。
——
「读者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加上上面我提到的「一个标准」和「公平」,这些内容掺杂起来形成的一个「狭隘」的想法。
举个最近的例子,的这个著名的回答:
宋冬野的回答:
然而,一万多个用户说:
简单来说,当你这个文章写出来的时候,「读者看到的内容」,未必就是「你想写的内容」。而「老师想要学生写的内容」又和前两者不同。
虽然题目上写的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但是实际上问的是「这个改卷标准下,你认为作者表达了什么」。
——
这个……怎么说呢。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是啊,韩寒同学,你的思路和现实是恰恰相反的。
不是老师不希望你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方式来写作,而是在公立教育的环境下,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只能够提供一个「范式作文」的「写作范文」来给学生们「写八股文」。而且,即使只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模仿」,也有很多学生根本达不到「范文」的标准。
如果你读过的「教材」比较多,你就会明白,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教材,无论是写作、英语、书法、乐器等,「教材」都只能够提供一个「范本」或者「例题」给你。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教材都在反对你的自由化」。
事实上,大部分的老师都不反对你「写得好的条件下搞自由化」,只是反对你「写的那么烂还要搞自由创造,还不如按照老师给的范文标准来写,起码改卷老师读起来也不痛苦,你还能够拿出去见人。」
就我的所见所闻来说,很多学生即使到了高三毕业,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无法达到「拿出来见人」的层次。
就这个情况来说,我觉得先用一些「死方法」教会大部分学生在「套作文」的条件下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很必要的。
正所谓:「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
——
语文:
韩寒同学其实也明白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是这个内容不是应该详写的吗?怎么才写了这么一小句?
——
还是语文:
几万个用户表示:「异议!」
具体请看这个提问下的回答:
我怎么看呢?
我觉得,这群从小读书喊背书辛苦无用无聊的学生,一旦毕业了、当了家长,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找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去背书了。
————
漏了一段,补上:
韩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些人在教训他的时候「用典」和「引用名人名言」,不是因为真的去遵循那个「典故」,而是为了教训他才引用典故的。
我觉得,韩寒当时终究还是个高中生,用高中生思维来看问题,一些在成年人眼里「极其寻常的事情」在他眼里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新奇。
韩寒这段话说得对不对?对,对得就像是「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样对。
但是太对了,如果一个人在大喊「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啊」,你觉得这个人怎样?他太缺乏常识了。
回来,为什么这种在成年人眼里的常识,在高中生眼中会变成「新奇的东西」?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原因:
1.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展现「善意」而没有「邪恶」,就是总是把人往好的方面去想,不会把「愿意教导你的人」往坏的方面去想。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恶意」的东西,就会显得很新奇。
韩寒同学当时终究还是没有脱离教育体系的「善良教育」,以至于面对一些「恶意」的时候,下意识往好的方面去想,某一天忽然往坏的方面去想,就显得很新奇。
打个比方,大多数中学生都下意识不愿意接受「老师只是个打工的,如果真的出了事老师不会管你的死活」这样的事情。中学时代的我有一天忽然醒悟了这一点,我内心也感到非常震惊,当做是一个很新奇的事情。现在我只会觉得很正常。
这样的想法,我觉得算得上「狭隘」。
2.他还是太年轻了。
————
我表示:「异议!」
谁说语文老师就不能够通过分析文章来展现自己的?
你看看 老师,他巧妙地运用了「分析文章」的能力,把《海贼王》、《火影忍者》分析得出神入化。在收获了一万七千多赞同。
虽然我不知道王振宁老师平时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会不会讨论动漫,但是,以他的功力,如果想要通过分析动漫来和学生增进友谊,完全不成问题。
——
暂时评论完毕。
——
补充:
由于我在评论区说我十八岁的时候也能够想到这些(指韩寒写的内容),有评论者表示质疑,认为我十八岁想不到这些东西,并表示我18岁时写不出《三重门》。
我这里回复几句:
1.韩寒同学1982年出生,2000年也就是18岁(高一)就辍学,2003年也就是21岁写了《通稿2003》。
我今年也是21岁。
2.韩寒同学写的东西,我觉得绝大部分经历过中考或者高考的同学,都有过类似的想法。韩寒只是把绝大部分同学想说但是没说出来的东西写在书上。
与其说中学生读者在崇拜韩寒,不如说大家是在找「共鸣」。
举个例子,关于阅读理解,我就有过类似韩寒的想法。我初一的时候写一本练习册,也叫作《阅读理解》。我们班大概每天写一篇阅读理解。这个作业很耗时,有时候我写着也会很烦。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些东西,作者真的有那么想过吗?」。尤其是那些关于「批判封建制度」的答案,我更加疑惑,因为在古代最先进的制度就是封建制度,他们怎么会去批判封建制度呢?我们现在有好几种制度,才会去批判制度。当时只有一种制度啊。我觉得古人应该会觉得生气或者不满,但是不会去批判整个封建制度。比如龚自珍的那个「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明显是心里向着皇帝(天公)的,他应该不是在骂谁,更加不可能骂封建制度。
鲁迅的文章,与其说是批判封建制度,不如说是批判某种更深刻的东西,而这些更深刻的东西现在依然广泛存在于中国,这就导致了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受用。
韩寒在《通稿2003》中所有的疑惑、不满、生气,都是来源于他曾经遭受过的的某种「压迫」,而这些压迫,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遭受过。(比如不停地重复写着阅读理解,他觉得很标准化,很单一)
同样的「因」,自然导致同样的「果」。
同样的「压迫」,自然产生了同样的「疑惑」。
我很抱歉,我不是说「我18岁就想到韩寒想的这些东西了」,我是说,「我13岁就想到了」。
(我在这个提问下的很多回答都看到了类似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也是在中小学时代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了。这个我一点也不奇怪。这恰恰印证了我的说法:很多人都在中小学时代有过类似的想法。)
3.我和韩寒的思想上比较不同的一点,在于我会「追根溯源」。
我也遭受过同样的「压迫」,我也会抱怨,但是我更加想知道,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阅读理解要这么「单一」,「标准化」?
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么多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数学只要会加减乘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学什么二元一次方程?
为什么一个高中生读了三年,出来找工作还比不上中专生?
还有那个什么博士、博士后,和普通高中生有什么区别?整天读这种没用的东西,读到博士后也没用,对社会一点贡献也没有,也赚不到钱,还不如趁早进厂打工。
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我想了之后,我都会逆向思考一下:既然大家要求这么做,自然有这么做的道理。这个「根源」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很抱歉,韩寒一点也没有提到。
我不知道他是为了迎合中学生读者,故意写一些「解气」的话,还是他真的「不去思考出发点」。
我今年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会想东西只流于表面,不会不去追根溯源。
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之后,你会发现,确实存在更好的方法,但是现在的一些举措,说不定是已有条件下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
再补充:
关于知识、经济发展和学历问题。
我暂时没看到后面,这里提一个事情。
关于数学,我之前在看到一个回答,说是现在数学越学越深了,以前高中学的东西现在搬到了初中去了。有人推测,以后大学的数学也会弄到高中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学知识」。
知识是为了运用服务的。在很多工作上,都需要用到数学。数学知识是为了工作中能够运用服务的。
打个比方,在以前,我国的工业发展还比较弱的时候,数学只需要学到加减乘除即可,因为什么方程的数学知识即使学了也用不上。后来,工业发展起来了,加减乘除不够用了,就需要学习方程的数学知识了。再后来,方程的数学知识不够用了,就需要学习函数的数学知识了。
据统计,同一届进入小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会读到初中毕业,或者出来工作,或者去读中专。
那么,为了让这主要的人能够拥有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就需要把「现在的工人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初中毕业之前就教给他们。
如果现在的工业需要一群会微积分的工人,那么,即使是初中,也得学习微积分。
这是一个可能性。
——
补充:
有人把韩寒写的这个《通稿2003》和季羡林大师年轻时候写的日记,还有普通大学生小时候写的日记对比,认为我们批判《通稿2003》是不对的,是在批判年轻人的年轻的错误。
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狭隘了。
韩寒的《通稿2003》写于2003年,以出版为目的、赚了钱、拿稿费、自愿拿出来出售、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影响了一大批中小学生的思想、给一大批中小学生带来误导、误解和「解气」、给韩寒本人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人气和金钱利益。
你拿这样的出版刊物和私底下写的、无意出版的、没有赚钱的、甚至无意引起社会关注的私人日记作为对比,才是不公平的。
韩寒写的《通稿2003》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我认为,等同于郭敬明的小说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等同于《古惑仔》电影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
这已经不是一个「私人」的事情了。
——
我平时读书读小说都是写这么多的评论的,现在只是把平时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放出来而已。
——
关于家长、老师、等问题。
这一段是我在百度百科看到的,和上面那个回答有关,说一下:
我上学的时候教师最厉害的一招是“叫你的家长来一趟”。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是很可笑的,首先连个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而且我觉得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应该大于家长和学生本人,有天大的事情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还要家长上班请假亲自来一趟,这就过分了。一些家长请假坐几个钟头的车过来以为自己孩子杀了人了,结果问下来是毛巾没挂好导致寝室扣分了。听到这样的事情,如果我是家长的话,我肯定先得把叫我来的那老师揍一顿,但是不行啊,第一,自己孩子还要混下去啊;第二,就算豁出去了,办公室里也全是老师,人数上肯定吃亏。但是怒气一定要发泄,所以只能先把自己孩子揍一顿解解气了。这样的话,其实叫你来一趟的目的就达到了。
韩寒对于“见家长”有些深刻的误解,准确的说,我国家长和老师都普遍误解这个含义。
理论上讲,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人。但是,基于我国国情,无论是舆论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普遍认为“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
见家长的第一含义,就是“我这个第二父母管教不了你的孩子,你这个第一父母来管吧。”
为什么会产生「第二父母」这样奇怪的思想的呢?这里涉及很多方面的原因:
1.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普遍是严父慈母和家庭暴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普遍进行不好。在古代,如果父母教育不好孩子,就会做出一个奇怪的举措:找个老婆管管这个孩子。
我最近在读《毛xx传》,某人的父母教育不好他,于是就给他找了个童养媳,希望能够「管住他」。
这个是传统的做法。
好了。现在不能搞童养媳,怎么办?于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家长,就会让老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无疑是一种中国家长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的行为。
但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模式其实存续了非常非常久,从古至今。
尤其,越是重视教育同时对自己教育能力不自信的家长,越是容易“让老师教孩子”,这样的家长非常非常多。
事实上,一些自信的家长就不会让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自信来源于实力,来源于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学历和政治地位的自信,也就是能赚钱、高学历、有权力的人很少希望老师管孩子。
而这些人,数量上比较少。
2.国家发展。
国家想要发展,就需要所有的成年人都集中力量在工作上,于是就从舆论上把家长的教育责任尽量推给老师。这样家长就无需分心兼顾家庭和事业,只需照顾事业即可。
孩子生了,就交给老人教育,交给老师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是很普遍的。
也就是说,不是老师想要越俎代庖地管学生,而是家长,社会舆论和整个国家体系,都希望老师承担“第二父母”的责任来管学生,而且,管的越宽越好。
在这种「让渡教育权力」的做法下,教师具有极大的权威力量。这是不好的,很多孩子在学校被教师性骚扰、冷暴力、虐待,都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大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信任。
举个例子,就是那个提到的韩寒被老师诬陷作弊的那件事上,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大于对孩子的信任,上来就打韩寒。(这个是韩寒写的一个文章,内容是,他被老师诬陷作弊,接着叫家长,家长打了韩寒:)在这件事上,教师是一个不对,家长更加不对。
回到韩寒的那段话。
其实,这个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见家长是最后手段,类似于必杀技,不能随意动用的。
一般来说,学生做错事,先是教师自己教育学生,比如扣分,罚站,口头批评教育,留堂等方式,再教育不了,打电话给家长通知家长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长自己在电话里教育学生,或者趁着周末孩子回家教育孩子,如果情节严重,就需要叫家长来学校,更严重就要家长把孩子带回家。
当然,也存在着上报领导、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劝退、退学等手段。
事实上,我自己经历来看,我经历过的学校,除非是打架打得很厉害,一般不会叫家长来的。
而且,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也做不到因为这种小事去学校。
韩寒的老师的做法是错的。
然而,韩寒同学毕竟还太年轻,他尚且不敢质疑老师的权威。
尚且做不到我这样有理有据地质疑老师的做法的错误。
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理有据,这个也很重要。只有少数人能够跳过理据直接质疑老师。
而且,能够遇到一个这样愿意叫家长的老师,也是挺好的。
我曾经的一个班主任,班里面每个星期都有人在打架,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没有叫过家长来。这样的教师很糟糕。
——
有人觉得我在黑韩寒,然而,我并没有断章取义,怎么算是黑呢?
——
好,我开始看「努努书坊」版本的《通稿2003》了。应该是看盗版吧。
总之,继续吧。
教师的问题:
这篇主要是抨击「教师」这个职业。
这一段,讲的就是「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去当教师」。
然而,这个是不对的。
1.职业无分贵贱。只要他们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工作,哪怕是清洁工、服务员,我们都要去尊敬他们,何况是「教师」?即使是初中毕业生,如果他能够在教师岗位上认真完成自己的人物,我们都要尊敬他。
2.连上过大学的大学生去当教师都不愿意,我不知道韩寒同学到底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去当教师,难道是重本大学的学生吗?
关于中国的升学率问题:
这个数据显示,在中国,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我从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就越来越少看到同学跟着升学了。
现在的国情是,初中升高中就会有一大批同学升不到高中或者去了中专,或者直接参加工作。
高中升大学,要么直接工作,要么去大专,要么去大学。
实际上,真正能够上到大学的学生,其实数量极少。
如果师范生也就是大学生当教师都是不合格的,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当教师呢?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把韩寒的这套言论换到其他职业上面去,有几个职业能够不中枪的?
3.
韩寒同学对于「教育」和「学校」的了解,都是基于「上海」这样一个经济强市和他的重点中学的经历。这是一种「偏见」。
然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城市来说,上大学,很难。
在韩寒同学眼中,似乎只要努力就能够上个好大学。
但是,我可以告诉这样想法的人,你错了。
在很多地方,在很多初中,光是能够安安稳稳毕业,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中国的初中,普遍充满着本地对外地的歧视、排挤、霸凌、性骚扰,还有各种校外势力对校内的渗入。
韩寒同学能够在一个有教师严格监管的学校里长大,真是让人羡慕啊。
有些人,光是毕业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即使排除这些东西,也很难上个好的高中。
努力?你再努力,也不过是上一个普通高中,甚至只能上一个好的中专。
很多「本地学校」对「外地人」的排挤,让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除非「极端优秀」就无法上高中。(韩寒是上海本地人,他无法理解学校对于外地人的排挤是多么严重)
而且,很多「重点高中」也是排挤「本市外镇区」的人的。
即使是「本地人」,如果学校本身是不好的,那么,即使再努力也不过是「普通高中」。
不要以为师范大学就很差劲。能够上高中,已经是少部分人的待遇了,能够上到大学,是更少一部分人的待遇。
当你在嘲笑那些跑在你后面的人的时候,你要明白,你的起跑线就已经比很多很多的人要前了。
4.韩寒同学对于教师真的有很深的误解。
在我眼中,我遇到的很多的教师,都是实力强大的人。他说的那种漂亮的女生不会当教师,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多吗?
高学历的人当教师也不是很罕见吧?
5.一面说中国对教师地位的捧高,一面又说教师是无能的人才去当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面以教师的中专以上、一本以下的学历来抨击教师,一面又在后面的文章里讨论什么「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这不是矛盾的吗?你怎么知道一些人学习不行但是很擅长当教师呢?赛车需要天赋和才能,教书就不用吗?
——
关于教师的地位问题,涉及了很多方面。
1.教师的地位并非绝对地高,也不是几千年来一直高。
几十年前的某个年代,教师是一直被骂「臭老九」的。
现在对教师地位的拔高,应该是它「回归正常」所必须做的「矫枉过正」。毕竟一直被贬低,如果不刻意拔高,那么,教师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低下的」,一直延续下去。
2.对教师的重视,就是对学校的重视,就是对知识的重视。
工业化的基础中,「普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盲率高的国家,是搞不起工业化的。
举个例子,印度:
在这个提问下,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印度的文盲率问题。
「科教兴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和经济、工业化挂钩的实打实的「基础」。
对教师的重视,也就能够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就能够为学校提供血液,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小学生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
3.其实,对于教师地位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在一些「即使不读书也能够赚大钱」的地方,对于「教师」的尊敬程度是比较「正常」的,就是对待一个正常工作的人的那种尊敬,不是盲目崇拜的。
就像韩寒自己说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差别」。在一些地方确实是这样看待教师的。
反而是某些地方,对于「教师」的尊敬程度到底某种极其不正常的程度。
说到底,对教师的崇拜,就是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求。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因为知识分子能够免除很多的劳役和享有各种好的待遇。
现代来说,由于那场浩劫,我国的高考制度被破坏,导致大学生数量稀少,甚至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当干部。
在那个市场经济尚未确立的时代,当官是最好的途径。社会的一个崇拜链由「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求——崇拜当官——崇拜高中生——崇拜读书——崇拜教师」。
后来高中生数量多了,高中生贬值,进而崇拜「大学生」,这些年大学生贬值,也就导致了对大学生也不崇拜了。
加上,现在即使不读书也能够赚大钱,比如经商。
也就导致很多人开始不崇拜教师了。教师的地位回归正常了。
韩寒同学写作的时代,是2003年,当时大学生还没有贬值,也就导致教师的地位没有贬值,依然崇高。
4.关于被可以拔高的职业。
比如教师、医生和警察、军人。
这些职业一般具有某种无法弥补的原因,比如任务重、压力大、工资低等等,导致国家必须在道德舆论刻意拔高他们。
比如边防战士确实辛苦,很难才回家一次。
比如教师对于普及教育、工业化的重要性。
医生常年工资低,社会不断抱怨看病难、看病贵。
等等。
对了,有个比较有趣的对比,香港的港产剧中,比较受人崇拜的职业有两个,医生和律师。而律师在大陆,并不是那么受崇拜。
——
说教师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循环工作,这样的说法既对也不对。
按照这个说法,其实没有几个工作是真正有创新性的。哪怕是作家也一样。我看那些《读者》、《格言》、《意林》的文章都是一样的套路。一些设计师的作品也是「套路」化的。
我是说,一些比较「平庸」的人,无论什么职业,都是这样的「没有创造性」,都是这样「极其简单的循环工作」。
我举个反例,一个有创造性的老A师。
我有个语文老师A,为了教我们写作文,他曾经创造性地设计了几个写作方式。
其中一个写作方式很有趣,就是「提问回答式写作」,就是像这样。
打个比方,材料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材料,你不要先去想怎么写,先以这些材料提几个问题,然后作文内容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回答就可以了。
这种写作方式效率很高,很多原本拿到作文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都写作速度很快了。
孔子云,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是特别的。
教师固然可以刻板的、呆板的、做「极其简单的循环工作」。但是,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学习模式。
我高一的时候,A老师教导我某门课,每次他周一上课的时候,教室后面都会有一个老师在听课。那个老师要「学习」这个A老师的教学方法。
这就是一个勤奋的教师的努力。
A老师曾说过:「你要是把同样一样东西讲上几十年,你也能讲出花来。」
事实上,很多人做不到。只是他这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地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怎么讲呢,一些优秀的教师,其实每一天都在变化的,是真的每一天都在变化,真的每一天都在进步。这样的教师很少,我也希望韩寒同学能够遇到这样的教师。
不过大部分的教师是平庸的,甚至是懒惰的。这和他们本身有关。
——
这里有一段「叫家长」的内容,上面提过了。
——
韩寒同学未能意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宿舍规范遵守好了,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看起来像是把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拉扯在一起。但是根据我对自己班级的宿舍规范的了解,以及对周测成绩的了解,这两者确实存在着关联。
宿舍规范没遵守好,说明心浮躁了,在教室学习也就不稳了,成绩自然就下降了。
纪律和行动力这种事情是很有趣的,遵守纪律——行动力高——好好学习——成绩好。
一个遵守纪律的班级是很好的。据我所知,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遵守行为规范,打架等事件也就会少很多,什么霸凌压迫也可以少很多。
防微杜渐,反过来,一个不遵守微小的行为规范的班级,会渐渐地变成不遵守学校纪律,进而做出一再打破底线。
不过,打电话叫家长来,就是因为毛巾这种小事,还真的很过分。
——
一人犯错,大家受罚。这种「连坐」制度,在很多地方都经历过,我也很不爽。
但是这不是普遍现象吧?只是个人问题吧?
不过这种做法,确实会让犯错的那个人受到其他人的排挤。
——
不是,教师也是一份工作,好处是很多的。
举个例子,国内著名漫画家猫小乐,也就是《阿衰》的作者,曾经当过中学教师,这对他写出这么多有趣的中学生为题材的漫画是很有裨益的。
教师认识的人多,能够接触到很多人,优秀的教师光是收礼就收到手软,即使不收礼,家人朋友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翻开家长电话簿就可以找到人帮忙。
更别说这么多的教育机构、教辅编写机构对于优秀的教师也是很欢迎的。
这里韩寒刻意贬低教师这个职业了。有点过激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刻意狭隘了。
——
这篇文章读完了。
——
1.根据上面“第二父母”理论,教师有权力介入。
也许有教师不愿意介入,不过这些教师一般都会被因为女学生的怀孕给搞得焦头烂额的双方家长给“教做人”进而学会介入学生的恋爱。
(教做人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家长来办公室大闹一场,家长向上级领导投诉,家长找人打一顿教师,家长动用关系影响教师的加薪,评比,升迁等。)
2.怀孕问题。
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其实大部分教师反对学生恋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怀孕了。事实上,也确实很难控制的。教师只能够控制学生不恋爱,无法做到控制学生恋爱了不怀孕。
我们讨论一下怀孕之后的恶果吧。
要么流产,要么早婚,要么早育。
这三种结果,对于女中学生,尤其是女初中生来说,都是很不好的。
流产,对于未成年的女性的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早育,也就是把孩子生下来。要知道,即使在今天,分娩的死亡率也不低啊。古代女性生孩子,那是在鬼门关走一遭,现在也不是非常安全的。
即使真的生了,活下来了,母子平安了。还有很多问题。
比如,未成年女性分娩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比如,要不要上环结扎?
比如,孩子的户口问题。周围人的眼光问题。
再讲早婚。
早婚带来的是好几个结果:
女孩子未能完成中学教育,就开始被束缚在家庭里。未能完成教育的女孩,自然更加被束缚在家庭里。当然,这也涉及了工业化问题,还有知识普及问题,就是上面提到过的。
有人很多真假女权主义者都论证过女性的经济地位,学历和家庭地位的问题。
简单来说,学历低导致工作不好,导致经济地位低,导致家庭地位低。
甚至被家暴都不敢离婚,因为离婚之后的生活水平会急剧下降。
3.计划生育。
再从社会责任方面讲一下吧。
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假设每一代人平均剩余年龄是20岁,那么100年内就产生5代人,如果是25岁,一百年内就产生4代人。这样就可以减少整整一代人的数量。
提倡或者不阻止早恋,等于默许早婚早育,等于把平均生育年龄降低,等于违背「晚生晚育」。
我记得在,有人讨论过为什么不让朝鲜人和黑人进来中国,反对原因是计划生育不是为了给他们挪地方的。
如果支持早恋,等于间接支持早婚,等于一些晚婚晚育的人,在为早婚早育的人买单了。
计划生育也提倡「优生优育」。
二十多岁结婚的家庭,家庭收入总比十来岁结婚的时候要好吧?(同一个家庭)这样对孩子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多,比较好。
4.中学生社会阅历浅,容易做出一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决定。
额,以前其实我不信这个的。但是,写到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中学生,或者是大学生,社会阅历都不怎么地。还需要多了解社会,多涨涨知识,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
《学校的问题》
这里与其说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不如说是贪腐问题、行政问题。
我觉得这篇文章和中国教育体制无关。当然和学校有很大关系。
教育确实是一块大蛋糕,什么订练习册,或者是什么英语周报,背后都是收了很多钱的。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了。
可能是时代的差异吧,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每次收钱,都是有好几个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搞明白到底钱怎么花、花到哪里去的。
还有各种公告。
我班上的班主任曾经严正地申明,一切金钱收费,都不要经他的手。
说不定是韩寒推动的结果。我不清楚。
——
《军训的问题》
军训的由来涉及到屏蔽词、屏蔽词和屏蔽词。
具体详情,请在搜索相关提问。恕我不能写出来。
简单来说,韩寒讲的那些东西,毫无意义,或者说,军训的目的就是另一个目的,而韩寒往这个方向去想,完全想偏了。
——
《大学生的问题》
有一次在做一个谈话节目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站起来对我说,可能你写东西的能力比我们强,但是你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如我们大学生的。
不可思议居然还有在花父母钱上学吃饭的二十几岁的人洋洋自得自己的综合能力。
1.这篇文章里,大学生固然有歧视韩寒的不对,但是韩寒居然搞「逆向歧视」大学生。
我很奇怪,韩寒不是一个唯实力论的人吗?为什么他居然「逆向歧视」大学生?
一棍子打死一批人。
不过我也不奇怪,我遇到过很多没读大学的人,他们都喜欢歧视大学生。
当然,我也不认为这个大学生歧视一个高中肄业生是正确的。
对大学生的歧视,现在很普遍了,因为大学生贬值得厉害。当时2003年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2.韩寒在序言中提到,他被一个长辈因为他退学就以为他不学习,事实上,离开学校依然可以学习。说到底,这就是那个教育韩寒的专家「先入为主和偏见」。
韩寒对此表示不满:我离开学校依然可以学习。学习和校内校外无关。
在这个文章下,韩寒发挥了那种「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作风,带着「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态度,认为大学生必然还是靠父母养活。
既然校外可以学习,为什么校内不能赚钱?
大学生赚钱养活自己,很罕见吗?
在2003年,我能够想到的大学生赚钱的方法很多啊。家教、流水线工作、派传单、销售员、校内办公室助理、送外卖等。
比较不合规定的,比如代课、代考。
这些钱加起来,养活自己不难啊。
3.
至于怎么成熟或者说怎么现实来着,以后大家也都会慢慢知道,看戏看日本的,穿衣服学日本的,中国女学生还有什么将要向日本姑娘看齐呢?去一次日本多打打公用电话,就基本能看到中国女学生的未来了。
恕我见识短浅,不知道日本公用电话和女学生之间有什么联系。
我百度了一下,得到一些粗鄙不堪的信息,大意是日本公用电话上贴了很多小广告,就是那种「援X交际」的小广告。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韩寒的评论「中国女学生」的这段话真恶心。
是真的很恶心。
——
《数学的问题》
为了避免误会,我给出原文:
这个也是争议极大的一个文章,也是在这个提问下很多人都在讨论的一个文章。
看完之后,我觉得,韩寒说的既对也不对。
或者说,韩寒故意说得既对也不对。
韩寒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对,但是写得绕来绕去,给人的误解很多。
我总结一下:
1.原文:「我在这句话前面有四个字,就是“对我而言”,意思是说,我韩寒,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这里是韩寒对于自己的数学的讨论。
2.原文:「初中,小学的数学应该占有很大的地位,但是高中甚至大学以后那些和数学完全不搭界的学科就应该降低数学的地位。但是可以有强化的课程,让喜欢这个学科的学生自己提高。」这里是韩寒对于大众的数学的讨论。
韩寒的两方面讨论都是很恰当的。不过容易被人断章取义。
话说,韩寒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了。上次韩寒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提供了日本AV女优松岛枫的博客,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就写文章骂他,他又写了一篇文章骂回去。
阴谋论地怀疑一下,韩寒很善于炒作,他很懂得自己必然会被人断章取义去攻击,他故意写得容易被人断章取义,接着反击那些断章取义的人,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无论是被攻击还是反击,都必然处于一个不败之地。
————
《重要不重要的问题》
这里的讨论是关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的问题。
现如今,讨论这个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现在即使是为了打游戏退学,也很受到人热捧了。
韩寒说的内容,涉及到当年的氛围等问题,我对当年不了解,不发表言论了。
——
《历史的问题》
不评价了。
——
《英语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学习的大众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是往好听了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找工作。文凭也是给用人单位一个快速衡量的标准,并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的标准,这个世界上文凭很高的笨蛋比比皆是。有了工作才能养家口。而之所以英语比较重要是因为一来很多国外的东西是比较有意思,二来可能方便赚外国人的钱,三来……其实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很大的理由。英语也许是会给生活带来一些方便,但是只是一些。耗去的时间和代价可能比较大了一点。
一些内容说得对。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为了找工作。大众对于学习的重视其实是对当官、当公务员的重视。上面我提到过了。对英语的重视,其实也是对赚外国人的钱的重视。
但是一些内容说得不正确。
关于英语的好处,我总结了几个:
1.外国在很多领域都领先我国,如果想要学习最先进的知识,那么,最好就是直接看英语书。
当然,你也可以等中文版翻译过来,如果你等得起。韩寒提到了翻译问题,但是对于很多人,翻译的费用太贵了。
2.不是说中国就没有好书,但是基于我国国情等等原因,很多好书,你是看不到的。
比如因为那个十年破坏掉的书,你是找不到了。
比如因为过去任何书籍都带有意识形态,那些带有意识形态印记的书籍,自然也就无法广为传播了。
3.知识辐射问题。
这个所谓的知识辐射,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应该有专有名词吧,我不清楚。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在发达国家,一些知识是很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或者金钱才能够获得的。
如果我们能够阅读英文书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极少的代价来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很昂贵的东西。
举个例子,在我国,城市,你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看很多很多的书。但是,如果在乡下,你如果想要看同样的书,你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钱。因为在城里,书籍可以免费阅览,在乡下,你只能自己买。
举个例子,我在亚马逊买了几本外国健身书看,学了很多的健身知识。
我对比了国内的健身书,差距是极大的,天壤之别。
我不是说国内没有优秀的健身运动员,也不是说国内没有优秀的健身教练,但是国内肯定没有出版这么优秀的健身书籍。
如果不是因为那几本健身书出版,而我又能够在亚马逊买到,那么,我想要学习同样的健身知识,可能需要去请健身教练,花费很多很多的钱。而且基于我这里的健身房并不多,和健身教练良莠不齐的问题,我可能花费百倍于那些外国书籍的金钱,也无法学到那些外国书籍的一半知识。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我们能够阅读英文书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极少的代价来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很昂贵的东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良好的书籍能够代替教师。
这点,对于我而言,很重要。
4.留学问题。
5.升迁问题,也就是工作问题。
当然也有很多英语很成问题的学生觉得英语没有用,其实不能这么说。任何东西学习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都是很厉害的人物,不是说英语没有用,只是你的英语还没有学到可以用的地步。我觉得那些真正英语好的人挺厉害,无论和人对话或者看英文东西都很轻松。说得对。这段我同意,为了不让人误解,我把这段也贴出来。
我英语一般,退学开始就停止了在学校里学习,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比在学校里反而有了进步,可能是老看国外的片子。但是,现在这么多××英语,或者什么什么培训班的,真是没有必要。无论父母或者孩子都可能是从要找工作去考虑,但是不见得你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凑合能讲几句英语就把你要去了,这年头翻译虽然贵,但好歹还比嫖娼便宜,老板都能花那钱当然花得起这钱。
评论:这个可能和输入输出量有关。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有缺陷的,比如语法上学不好,比如一些难点、疑点上容易出错。除非你的语言天赋极强,能够通过语言表面来理解语言的内在结构,不然很容易搞错的。
我不太想讲中国的英语太注重语法什么的老套东西,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实在是太保守了,就像中文里,我要买一台电视机,买一台电视机我要,我买一台电视机要,我要买电视机一台,电视机我要买一台,表达都是一样的意思,只要不是一台电视机要买我,上面都是没有错的。可是偏偏有人要分出一个对错来。要说出英语学习有什么问题来我想我没有太多的资格,但是至少我可以怀疑如此重视英语的必要性。不是。
语法搞不好,问题非常严重。
韩寒的例子也不对,我认为应该这样:「我是他的哥哥」,「哥哥他是我的」「他是我的哥哥」「哥哥我是他的」,这样才叫做语法错误造成影响。
我们从小学习一门其他国家的语言,三年,三年,再一个四年,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整整十年,十年什么不能学通了,我就算学十年调酒,出来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调酒师,拿的薪水不比翻译少。但是中国有无数人学了十年的英语,早上念晚上背,出来还是那破水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根本在违背自己的生活环境做一件事情。至于坐飞机都要找空姐用英语对话那纯粹是有病,两个英语讲得都有问题的中国人碰一块能对话出个什么结果来?不过倒是可以练胆。
学十年英语,出来还是不能讲好的英语,不光是我们学习不好,也不能完全怪教材如何,这就像我们在没有赛车场的时候记住了一堆赛车理论,在没有转过弯的情况下知道应该怎么去转弯。
这一点我也非常疑惑,为什么呢?
不过,据说我国15岁考托福合格的学生很多,我就明白了。
公立教育来说,英语学习确实做的不大好,但是,对于真正有实力(自己有实力或者家庭有实力)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学得非常好。
后面的关于用英语来衡量中国人素质的问题,我同意韩寒的说法,确实不对。
——————
《干部的问题》
这里涉及了很多的问题。
1.把官本位、官场文化放到校园来,当然不对啦。
2.班主任选择班干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对于班干部的要求:1.必须听老师的话。2.成绩要好。
而学生的角度来说,比较欣赏的两种人:1.懂得做人。2.运动好。
其实,班主任并不介意符合这四种素质的人当班干部,但是必须符合前两者。
学生也不介意成绩好和听老师话的学生,但是必须符合前两者。
最好的状况就是四种素质都具备,这样最好。
但是这种学生比较少见。
我见过一个这种四项全能的学生,很厉害。
——
《压力的问题》
有人可能觉得在某个时段里,精神的压力是大于经济的压力的,比如说高考的时候。其实高考的压力仍然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
我要说明的是,在学校这个只有精神压力和自称精神独立的地方生活其实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韩寒同学在这篇文章里,展现了他的金钱大于一切的想法。
然而,即使抛开金钱问题,很多人也有很多压力。
或者说很多有钱人和很多衣食无忧的人也有很多压力。不是仅仅是金钱压力才叫做压力。
很多跳楼的学生其实是因为恋爱问题。
当然,我也不仅仅局限于未成年人,成年人的经济压力以外的问题太多了。
——
《专家的问题》
文人相轻是常态。韩寒同学不是也在轻视别人吗?
这段话倒是很有趣,我觉得可以放在这里:
总之说到这里我都不想说了,因为这些人让我觉得恶心。最后要总结一下这些人在台上如何才能分辨出来:答非所问;没有一个问题能在二十句话内解决;不论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去,哪怕嫖娼之类的问题也是;穿西装;头冒汗;喜欢打断别人话,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对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分成几个方面去说,哪怕说的是一个道理;常备几个自以为很生动的比喻,并且有机会就用上去,有时候甚至用迷糊了在同一场合连用两次;在否定一样东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到一半的时候问他们记不记得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八成不记得了;都具备在没有看过一样作品的情况下评论它的本领,并且头头是道;以为现在中学生的偶像都是刘德华;认为最近冒出个新人叫林志颖;觉得现在最流行的歌应该是《心太软》;偏胖;说话的时候手一定要挥舞;被逼到没辙的时候总拿自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作为比别人强的本钱,但不能解释像他这样的学术权威为什么没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打倒;总结性的话都能在死掉的人写的书里找到;每次一到他说话台下观众就有杂音发出;看到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场合的话会说:年轻人都这样,我们能体谅。
——
《招生的问题》
从小父母这样对我们说,你苦就苦高中三年,到了大学就开心了。所以我从小觉得大学根本就不是学东西的地方,是逍遥的地方。
我觉得应该差不多的全进大学,然后大学才是受苦的地方,不行的全开除,然后给十分之一的人毕业证。
同意。
中国的教育体制,其实是为普通人准备的,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大学招生肯定有黑幕,这完全是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事情,比如你是大学校长,你亲哥哥的儿子要上你的学校,后门开不开?关键还是要有度,不能你隔壁邻居大妈朋友的一个儿子的朋友也给录取了。等到招生时候,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你的,有副校长的,有教务处的,有招生部的,有系主任的,有教授的,有市政府的,公安局的,人大代表的,加起来浩浩荡荡百来人,不能全特殊照顾啊,这些有权有势家里的孩子,无论上什么大学,考出什么成绩,有家里的帮助,就业肯定比普通老百姓简单多了,其实按照道理应该最后考虑,但关键也还在人家有权有势,所以不得不照顾,可是照顾也是有个限度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孩子没有上大学,觉得前途黯淡很多,对于那些人,孩子不能上这个大学,有那个大学,不能上国内大学,有国外大学,所以更加应该限制后门开启程度。考虑到国情,我觉得一次招生后门开十个人够了,至于如何决定这十个人,公开抽签得了。最后几句话不知道是为什么写的。
前面写的还好。
还有体育特招的问题。大学现在有了5%的自主招生权利,但是以前没有吗?不是,大学想招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能把他招来。只是要看你这个人有没有价值,值得不值得大学这样做。所谓的价值,不是指你有多少本事,是指你有多少名气,演过什么电影啦,拿过几块金牌啦,这个对于大学是双赢的东西,还能沾上为国家作贡献。
其实那些明星也挺可怜的,首先我不指责他们,吴承瑛开着宝马X5今年去考大学了,动机肯定是很复杂的,什么都有一点。而且大学其实对伏明霞之类也是一种装饰,不是为了将来的人生,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很多人觉得他们上大学影响别人学习,其实不会,你可以问问清华的学生,四年毕业总共看见多少回伏明霞“同学”上课或考试来着?很多人觉得招来的中国球星踢球臭,如果罗纳尔多过来,考零分也录取,其实不是,踢得再臭,总比校长踢得好吧。明星上大学真要受到很多议论,想想真是好笑,不上大学吧,很多人骂你没素质没文化,想上大学吧,又被人骂。不过也没办法,没人说你那还叫明星吗。什么都有代价,一切都是平衡的。
同意。————
《诗歌的问题》
举的例子太过特殊,不具有普遍性。
——
写完了。
————————
总的来说,韩寒提到的一些问题,很多都不具有普遍性。
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源其实不在教育体制上面,而在于其他方面,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制文化,比如经济问题,比如工业化问题,比如找工作问题。
等等。
但是,韩寒也不是完全不明白一些问题,我看前面的时候以为韩寒不懂一些问题,看到后面发现他懂,他真懂。
这种反差很奇妙,像是一个人和你说了四十分钟的话,前二十分钟你觉得他什么也不懂,后二十分钟你觉得他又懂一些东西。。
如果用读者定位来解释就简单了,前二十分钟说的解气话是为了一部分对社会对学校不满的学生,后二十分钟的理性话是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性形象。
既收获NC粉丝,又为自己赢取「理性思考」的名号。
很奇妙。
——
读这本书加写这个回答,花了大概有六七个小时左右了吧。真是久啊。
——
1.我在上面提到过,我今年21岁,2003年是13年前,也就是当年我8岁。就读小学二年级。
我小学上的是社区小学。比镇一级小学低一级。
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最后一节课是抄写课,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她把一整张的试卷抄下来,我们再抄到作业本上面去,再拿回去写作业——因为没有A4纸来打印试卷。
偶尔也会写一下试卷,试卷的A4纸是我们自己买,然后集体交给老师在办公室打印。
办公室里面没有电脑。当然,教师里面也没有电脑。
教室里面的讲台是木制讲台,很破烂,随手就能够扳下一块木条下来。
我从没见过多媒体教室。幻灯片这种东西,我只知道幻灯片机器。
我的那个老师,后来由于学校关闭了,她马上就失业了、转行了。她的教学实力之低下,令人发指。每次试卷发下来,我自己批改一次,找出两三个她没有批改到的我的错题,我家人再批改一次,再找出几个错题。
我所在的城市是二线中等经济强市,沿海地区。
即使是这样的良好的经济发展的地区,教育资源也差劲成这个样子。
可以想象其他地区是怎样的一个教育环境了。
韩寒同学出生、成长、受教育都是在上海这样的沿海经济强市、文化强市,他所接受的教育资源比我好太多了,或者说比广大的二线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更加不好的地区要好太多了。
他所提及的问题,是在良好的教育资源环境下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小问题」。
比起真正重要的「广大非富裕地区」的「教育问题」,他这样的所谓的问题,我认为不怎么值得思考。
我不是说不能思考教育问题,即使是思考良好教育资源下的教育问题,也要去思考一些「普遍」的问题,去讨论一些普遍的问题。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真的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狭隘。
全中国,能够获得他那么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是极少数的。
以当时来说,更加是。
他的思考,是片面的思考、局部的思考、小众的思考。
另外提一个,
我前几天看到一个回答,说是我国某省的学生,高考后考到某大学,就瞧不起其他地区的学生,觉得他们的考卷难,别人的考卷简单,即使别人考满分也不过尔尔。
他们也许真的有评价别人的资格,如果他们也是接受同样的教育资源的话。
这个省的一些学生居然还在该答主的评论区嘲讽,居然还真的有很多人都支持那个嘲讽别人的人。
2.韩寒提到(引发)的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的讨论,就是韩寒这样偏科的学生、提前退学但是能赚钱的学生值不值得提倡。
其实这个问题是根本没必要讨论的。
为什么呢?
因为大众是「向钱看」的,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哪里能赚钱就看哪里,什么事情能赚钱就干什么。
(这里的赚钱包括金钱和权力,比如一些职业权力大但是工资低,这样也属于我说的赚钱。)
之所以希望全面发展,就是因为全面发展更多几率赚钱。
然而,如果一定能够赚钱,全面发展算个屁。
举个例子,以现在来说,一些学生因为打游戏、搞直播能够赚钱,就退学搞这些,这也是很常见的。
即使是2003年,因为各种赚钱机会,而被父母勒令退学去赚钱,或者不断请假去赚钱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不是听都没听过啊?
恰恰相反,国家为了把学生留在校园,才拼命地做出各种措施提高对「升学」的重视,比如一些职业必须是大学毕业才行。
为了把教师留在校园,做出各种措施吸引人来当教师(舆论上捧高教师的地位)和阻止教师转行(比如教师考公务员需要得到教育局领导的批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大众将更加向钱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与其说韩寒在引发某个思考,不如说是社会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思想转变,即使韩寒不出现,也必然要讨论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