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经历 你曾经历过哪些思想上的巨大逆转?

我觉得我经历的“大逆转”有点多,充分暴露了我是2货的本质。说几个被教育或曾相信的后来被事实大逆转的观念吧。2015年做了一些修改,因为我的大逆转一直在进行中。。。

1, 天道酬勤。
大逆转:天道酬勤是有很多限定条件的。

勤奋很重要,但不是有“勤”就有“酬”的。某些时候,勤奋是必要条件,但不够充分。某些时候,勤奋可能连必要条件都不是,只是在充分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一个曲线救国的唯一路径。

例如,就教育来说,如果背景足够好,不需要激烈的拼杀就可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反之,自身背景不够好的话则只能去考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班的学生,背景各不相同,勤奋出人才,学习好的孩子有更有前途。但是这也是基于一个大前提,即大家既然能坐在一个班里,基本上这个班的同学们背景差异并不大,在一个区间内正态分布。极好或极差的孩子们不会坐在这里。如果有耐心等到小学毕业20年后再看孩子们的情况,除去极个别特别好或者差的(这个可以视为“坏点”),大部分人都还是在一个钟形曲线内分布的。只是因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阶层里,所以主观上觉得这些微小的差异十分巨大。如果我们跳出自己的阶层,看中国、甚至世界的全景,画面就会清晰很多。

勤奋非常重要。比较客观的做法是:1)尽可能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尤其是一手信息(考验信息量);2)分析这些信息,审时度势,寻找做成事情的关键驱动因素(考验IQ);3)在关键因素中,接受不能改变的(考验EQ),寻找可以改变的;4)在这些可以改变的关键驱动因素上不要大意地勤奋(考验执行力)。然后就是天道酬勤了!

2,天朝很厚黑,阶级固化。
大逆转: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出国之后我意识到,天朝可能是阶级最不固化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现在也向阶级固化的路上走,但相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这里指美国、以及几大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是相对幸运的。阶级上移本来就是逆风而行,都很难,由于历史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今的中国更难。

至于厚黑,哪里都一样的,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这一点,只是发达国家比较隐蔽。越发达的国家,厚黑越往社会阶层的上层移。

3,外企500强是职业发展的最佳归宿之一。
大逆转:可能不再是了。

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让500强很受宠,看看当年去大学演讲的都是唐骏李开复就知道了;但大学生接受一个价值观开始做出行动,到他毕业出来工作,中间有几年的时间差,而在中国,几年的时间足够发生各种变化了。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确实可以实现职业生涯质的飞跃。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500强的价值是黄埔军校,而不是养老院。

顺便说一下,500强的计算方式是按照revenue来排名的,而不是profit。这意味着规模越大、产品单价绝对值越高的公司,哪怕不赚钱,也容易排名靠前。这种计算方式导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容易进入500强名单。强烈建议大家按照利润率来弄一个list,验证一下是不是和现今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符合。。。(update:感谢 的补充,财富500强确实是按照销售额来排,但还有个福布斯500强,是按利润排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福布斯500强。)

2016年更新:我觉得这一条可以删掉了,现在500强作为公司仍然很卓越,但对个人发展来说不受待见,同事朋友基本上都出来了。

4,性格决定命运。
大逆转:没那么简单。

这句话其实没错,但性格的养成往往是由儿童时期环境决定的,那时候的环境又和出身的资源相关。改造性格需要再造经历。出身已定的情况下,可操作的空间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只能通过后来的努力撬动资源,创造经历,从而改造性格,而不是说一句“我要改变性格”就能改变的。

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那些在某些场合看起来天生害羞不善于言谈的人,仅仅是通过看书再学一些寒暄技巧就想彻底改变性格变得开朗又善于交际是很难的。有些人并非天生害羞,只是因为知识量太有限,或者不明白这个圈子里的规则。我想大概还需要先积累足够的资本获得圈子入场券,并了解其利益结构和需求,另外最好有人带上道,才能比较游刃有余吧。

5,理财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存钱,享受复利的力量,实现财务自由。
大逆转:十分怀疑。

小狗钱钱的故事比较适合当年的美国,大概不大适合当下的中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尽可能给自己的发展加杠杆恐怕是唯一理性的方法了。
-
看到评论有人求解释,把回答补上(这个话题比较tricky没有准确答案):当下,光靠储蓄生成复利的方式是无法实现财务上的飞跃的。并不是复利的问题,复利本身是很有效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储蓄的来源上。对于大部分人国人来说,储蓄的主要来源是工资。但是现在,中国基本上一只脚已经踩进了高老头时代,即资本投资回报率要大于劳动价值的创造率(可以粗暴理解为GDP)。当进入高老头时代,虽然复利一直在累积,但是来源一直在discount。所以努力工作存钱赚利息,恐怕将永远被资本家剥削。要有突变式的增长,必须要给自己加杠杆,虽然加杠杆是有风险的。书中提出要把收入的50%存起来,存钱合理,但是如果存这么多,职业起步阶段加杠杆的钱就非常有限。另外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例如不要用信用卡,尽量不要贷款等,这些观点已经不适合现今的情况了。

6,木桶原理/短板理论。
大逆转:还是忘了吧。

这个理论曾非常风靡,就是时而灵时而不灵;现在又出了一个抨击它的刚好相反的“长版理论“……坦白说会很confused。身边各种事实证明,所谓长版短板都是浮云,关键是看做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必要条件缺失了,短板理论显灵。充分条件达到了,长版理论显灵。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游戏吧。

7,人生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内心真正要什么,然后去做/在职业发展之初,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作为方向……或类似的表述。
大逆转:不需要。

在没有深入研究+亲身实践之前,这些是不可能被准确知道的。问一个生活经验极度贫乏又很贫穷的人你问他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恐怕是要碰壁了。

而且,人的喜好和目标会随着经历而变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和比较。有时候想不明白,并非因为智商捉急,而是信息量不够。并且,其实所谓真正要什么,最喜欢什么,只是一个极限,我们都在达到这个极限的路上。没有行动我们是很难准确知道的,而行动了,目标也会随着我们的所得而发生变化或微调了。就像测不准原理一样,这是一个永远理想的彼岸。

如果准备开干了,但有太多的选择怎么办?即这么多选择不知道哪个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我个人的建议是选择世俗认为最好的先下手。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是风险最低的starting point,最后即便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从世俗好到不好比从不好到好转换成本低很多。世俗认为好的难免俗气,不过一直相信俗气的东西,我们得先有,经历了,再放弃,我们才有评价它们俗气的资格吧。



8,自信是一种优良品质,需要在性格上多培养自己的自信。
大逆转:自信与否和性格关系不大。

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做人要自信,但我一直有一些疑惑。第一,经常在需要自信的场合我自信不起来,“臣妾做不到啊”。第二,在确实能自信起来的时候又很纠结自信和自负的界限,似乎中间有一条神秘莫测的线,没过就是自信,过了就是自负,但这条界线很难控制。

后来经过了很多实践发现,并没有什么自信或者自负,只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和“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已。自信是因为已经了解了自己的边界,也了解了外部情况,然后做出的合理/协调的反应。自负是不了解自己的边界,或者错误估计了外部情况,做出的不合理/失调的反应。

实力是自信的基础,但这句话说的比较模糊。个人的体会是,实力是一个矢量和,它可以分解为对信息的掌握和对自我的控制。所以,比较聪明的做法可能是:在外部准备上,获得足够的信息量,搞清楚到底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运作机制;在内部准备上,通过后天努力增加自身的筹码,并认清自己在此事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然后说不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自信也很难了。


9,人生是一场赛跑,不要看暂时的领先,笑到最后才是赢。
大逆转:bullshit

忘记是哪里看到这句话,有人说,年轻的时候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不要看暂时的领先,要看最终的胜利。但问题是,这个最终是有多终呢?当然最终的胜利是很好,但是如果我活了70岁,前面69年都在吃得苦中苦,最后1年方为人上人,然后我死了。那么这恐怕是我人生最大的笑话了。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人生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副拼图。对每段生命来说,过程即结果,因为真正的结果只有一个大概就是死了。暂时的领先也是领先,以上述例子,大部分人大概宁愿前面69年人上人,最后1年苦中苦,不是么。所以我们需要是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资源,figure out ROI, 努力满足每一个阶段的需求。生命是一个个暂时/阶段拼接而成的,每一个当下的成功,都有存在的意义。为什么只在最后笑,最后赢就行了——这么看来好像只是是为了在生命的结尾终于成为卓越的人然后光荣地去死一样……WTF.

很多东西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拥有才是最有价值的。过早或者太晚都会有问题。一味地hold最终会吃大亏,并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产生“30岁的时候得到10岁最喜欢的玩具”这种人间悲剧。然而,过早也是有问题的,30岁面朝大海颐养天年,也是人间悲剧。太早摸到人生的边界和上限,有时候不是好事。pace很重要。


10,看看那些卓越的人的经历,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谨慎思考,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大逆转:不是这样。

之前看过很多的人物传记,很相信一种流行的说法:“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至关重要”。好像一旦选错就完全跌入另外一种境地似的。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不存在“正确的选择”这个东西。更有可能的是:每一个人经过思考后做出的选择都是当下对他的最优解。

对于名人传记里的结论,“正确选择”往往由来自两个原因:(1)幸存者效应。最极端的例子是民间炒股大师中不含内幕交易者的成功案例。(2)选择本身并没有决定性影响。他们的选择是注定的,如果他们面对两难选择,选另外一条路还是会成为卓越的人,另一种卓越的人。第二条大概就是我在这个回答里说的情况吧。

请原谅我用一个如此geek的方式来解释这件事:假设我们拥有的资源是x,我们的思维方式是y。(当然,x和y不是完全独立的,y也受x的影响,但是这不影响结论。)我们的任何选择都是一个方法函数F(x,y),这就是解。我们的选择是由当下拥有的资源x和思维方式/局限性y决定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他都会在已经拥有的资源的情况下完成这个映射,找到他的解,F这个映射关系是确定的,唯一不确定的是x和y。如果被自己之前的选择“蠢哭”,并非是因为当时没发现最优解。而是事情完了之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无论是知识、经验这种无形资源,还是金钱、人脉这种有形资源,总之其实我们和之前有一些看不见的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x和y发生了变化。然后我们当年重演再run一次,发现函数结果不同了。所以,大概不存在“其实当时我可以选择更好”这种情况,真相或许是:我们当时只能达到那个程度而已。

这个应该算是正能量,起码它解决了我多年不愈的纠结症。我逐渐意识到:

第一,如果考虑了一切可以考虑的因素,还是在两个选择中无法取舍,那这只能说明以当下我们的能力和自身局限性(x,y)的背景下,两个选择难分伯仲。这时候无论选择哪个解都是一样的。推荐的做法是别犹豫,别浪费时间纠结,立刻选一个顺眼的!找不到顺眼的抛硬币也行。因为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无论选择谁,最后的结果都只取决于选择之后做的事情。

第二,事后,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后再回顾会发现,有时候两个选择难分伯仲,是因为这两个选择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以当时的能力和自身局限性下,我无法想出、或没有能力选择那个第三个更好的选择。举例说明,一个中产阶级每天上班有两种选择,要么坐地铁,要么开车,现在他纠结选择那个。坐地铁,快,但是拥挤,不舒服。开车,慢(堵车),停车不方便,时间难以控制。如果一直纠结的话可能纠结死。但这个问题之所以变成两头难,其实核心的原因不是地铁和开车的问题,而是这个人住的地方离公司远,或者他竟然要每天去打卡上班。如果他能随便在公司很近的地方就租下或者买下一个舒服的房子,或者他根本不需要每天去公司打卡,或者根本不需要上班(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这些就不是问题。有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是因为资源不足,所以一个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变成了一个trouble。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堵车或者拥挤他都不能忍受,那么纠结也是无用的,立刻选一个是明智之选。把这个例子的难度降低,就更清晰:一双皮鞋有两个颜色,红色也好看,蓝色也好看,好难选择,这时候怎么办呢?显然,最好的做法是两双都买了,看天气看心情决定每天穿哪双。这样,只是多花了一双皮鞋的钱,但是省去了大量的纠结的时间,也不用承担选了一双回家之后regret的风险。总之,我们无法和自己战斗,但是可以努力做出好于社会值平均值的选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10103/6719.html

更多阅读

第一节: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决人们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声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经历 你曾经历过哪些思想上的巨大逆转?》为网友纯净的眸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