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人民教育》看了两期专辑,一期是“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另一期是郭思乐“生本教育”专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兴趣,慢慢体味,感觉到这两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是给我县、我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指出了一条光明之道,希望之光。这学期我校也正在开展“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我认为这两位专家的教育思想与“三位一体”改革试验极为相似。因此,促使我把学习心得写出来跟老师们交流,希望对“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有所启迪,郭思乐和魏书生专家的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仅想把感受最深的几个问题谈一谈。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试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现在我们先回顾审视一下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解放前,我们基本上是沿用孔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进行教育工作,当时的“师道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解放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三中心”理论,即“教师为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盛行。因此,应试教育越搞越猛,造成学生忙于拼命,不少学生抬不起头来,厌学现象加剧,教师加班加点,压力重重,教师“跳槽”现象也加剧。一段时间,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而自杀,甚至杀害亲生父母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触目惊心。引起了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后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重新把“人”的发展放在了核心地位,突出了对教育根本性质和使命的理解,突出了对人的关怀,恢复了教育核心价值地位。这不仅可以保证教育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而且对其他消极社会因素的冲击也形成一种抗击力量。近十多年,广大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有失败的悲伤,也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见分”不“见人”,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成功者,紧紧抓住了“人”,切切实实“以人为本”。在这一根本观念指引下,引发了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新观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他把“生本教育”定义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的策略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此,我们必须实现几个观念的转变:
1、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作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随着对学生认识的深化,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学生观逐渐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教育实践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来看待,把教育看作是追求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到学生虽然作为未成年人,仍然有主动应答、选择、发现、思考、策划、行动、反思的可能,强调学生要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关注学生的潜在性,认识到学生存在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既要把握学生的现有状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才能真正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生命价值,都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
新型的学生观与传统的学生观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旧的观念认为儿童是无知的,是接受教育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把学生看做是贮藏知识的容器。在教育上教师采取的是高压的强迫的、控制的手段;在教学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满堂灌,埋怨学生不懂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典型表现。
2、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来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不仅要做“春蚕”,而且要师生共同发展,师生生命价值共同体现。教师不仅要 “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传道”的基础上,借助于课堂环境,自身行为综合渗透“道”的要求;既要“授业”更要“授渔”;既要解学生之“惑”,又要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者,要拿起研究的武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再是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的要求,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开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形成适宜的教学方案;不再是教学模式化行为的体现者,而是教学智慧的创造者,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应对各种新的情况,新问题;不再是单一的教学者而是学习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把学习力作为教学力的支撑。
3、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到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式。
我们需要的课堂的强调人的发展的课堂。短期指标课堂得到了短期效应,但却失去了人。而人的发展的课堂,却保持着人的活力,它不像我们的指标设想那样是匀速的,它是依着人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是非匀速的。生本课堂指标几乎是空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生的生命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生活中,心灵中和联想中产生和发展基本知识的丰富资源和活动联系被激活,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所谓短期指标,是指隐性或显性的被分解到课堂完成的分数指标(表现为题型和知识点系列)本本指标(表现为课本内容的僵化处理),教者意志规定的任务指标(表现为细密的追随教者意志的教学环节设计)。其要害是离开了学习的主体,缺失了以学是教的活的灵魂。生本教育的研究发现:
(1)指标的刚性与人的发展的活动性和无限性存在巨大矛盾,就指标论指标,连指标也达不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拔苗助长。
(2)教育教学存在超越这些指标的因素,这就是人的生命自然因素,这是本质的因素。找到并发挥人的因素的结果,将大大超越相关的指标,这就是所谓“素质好,何愁考”。
(3)人的这种因素是内在的,先前具有的,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生本教育认为,培养和发展人的积极因素的办法,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学习交还给学习者,犹如把土地交给农民一样。
(4)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学习交还给学习者的障碍,恰好就是课堂短期指标化。例如周周清,堂堂清,这也如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改变计划经济一样。
课堂生成的观念是近年来在基础教育界风靡开来的,是课堂观念的深层次变革。他把课堂看做是师生积极交往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反对课堂上由教师完全主宰,也反对课堂完全由学生来掌控,主张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把课堂看做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而不是一味管理学生的场所,反对师生之间有明确的上下之分,尊卑之别,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文化特征,生成境遇,认知水平,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引导,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把课堂看做是知识探究的场所,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的场所,反对把知识当做固是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主张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析知识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借此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学会学习的本领;把课堂看做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而不是模式化执行教案的场所,反对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支配所有课堂,认为课堂在师生相互作用下,是变动不居的,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比预先设定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全部教学智慧来应对。
4、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得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以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在这里,学生不再被看做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果不从心底里敬畏生命,不打算依靠生命那么任何活动与讨论,任何高科技手段,都只能成为花样摆设,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能彻底。
二、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
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上面所讲到的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扬生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运用,从而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
2、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过程一般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采用个人先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所谓“先学”,就是“前置性学习”(即过去说的预习)。怎样做好前置性学习呢?这里介绍几位教师的成功经验,以供参考。广州市四中的数学老师周伟峰,他说: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 “看”数学,“听”数学。他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内容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消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他认为“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故而数学学习中最有“价值”的应是“过程的学习”。他把课本里的例题都改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去思考,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之处。他认为:“只有在老师讲之前学生已经深入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
广州市番禹区洛溪新城中学语文教师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