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常见问题
1、小班入学后,教师如何设置游戏区域:用形象逼真的玩具设置娃娃家、理发店、公共汽车等都可以。入学初,可以不教孩子怎么玩,幼儿喜欢什么就让他玩什么,之后逐步在过程中推进游戏的水平。(案例:一开始让孩子拿着医院里的听诊器等玩具随便玩。两三个星期后,问:你玩的是什么呀?看样子像是医生哦,是医生吧?这样来引出角色。再之后,分享时可以说:今天有好几个医生哦,医生都是在哪儿上班呀?这样引出医院)
2、中大班幼儿如何把握区角和角色游戏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学习和游戏的关系。对这两方的处理,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游戏中有学习;第二层次是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第三层次是把学习和游戏分开来。如果分不清哪是学习哪是游戏,不如索性就把两者分开来,学习是学习,游戏是游戏,等有经验了以后,再把游戏和学习合起来。
3、如何吸引小班孩子投入游戏分享:可以用游戏或者儿歌把整个过程串起来,让孩子都讲讲自己的游戏。需要教师想各种办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孩子不能说出游戏的闪光点怎么办:孩子说不出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眼中的闪光点与教师眼中的闪光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没有办法说出老师所认为的闪光点。(案例:游戏中一个孩子扮演记者,要采访娃娃家的妈妈。到娃娃家去了三次,妈妈都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终于,第四次,记者采访到了妈妈。老师把这一内容放到交流活动中,想要表扬一下记者锲而不舍的精神,谁知记者不让老师讲,自己自豪的说:最后一次,我跑到娃娃家,一脚踹开门,把妈妈一把拽出来,一定要她让我采访!)可见,孩子眼中的情节跟教师所认为的情节有多大的差别。
教师在分享交流时可以选择悄悄渗透的方法,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大家。
教师面对孩子时可以更宽容、更放松、更低位一些。
5、游戏中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怎么办:游戏中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是正常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去顾及。当孩子有事情做的时候,是不希望被人打扰的。当幼儿需要老师去顾及的时候再去顾及孩子。
哪些时候需要顾及孩子?一是游戏中产生争执的时候;二是孩子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三是游戏中有危险动作的时候;四是有消极不健康的游戏内容的时候。
顾及孩子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淡化情景、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
补充问题:游戏讲评时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怎么办?
有时候很多孩子都有迫切需要的,这时候老师就要想办法怎样满足孩子的需要。(案例:在教室里放5个玩具话筒。游戏后,想要发言的孩子就去拿话筒,这样就有机会发言了。而没有拿到话筒的孩子不能发言。)这种有规则的满足孩子需求的做法,更适合大班。小班就最好让大家都讲讲;中班可以设置的话筒多一点,让很多幼儿都能上来说说。
6、“阅兵式”应该定位益智区还是建构区:所谓“定位”,就是老师对游戏价值的预先设定,是把游戏作为一种手段。这样的话,“阅兵式”到底属于哪个区域,由老师预设的价值来定。如果把“阅兵式”看做孩子的游戏,就要从游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孩子的游戏最初是模仿,逐渐走向替代、建构等。从游戏发展的过程来看,每一阶段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明确,游戏区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预设的;游戏区是主张游戏的还是主张学习的。益智区和建构区都是以学习为主的区角。
看一场游戏,不要去追究到底是什么区,而要看孩子的主要行为,看游戏对他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定位”的标准是要看幼儿的大多数行为。
7、幼儿水平有限,教师如何推进游戏:教师认为孩子游戏水平有限,源于对儿童原有水平的预估不足。教师预设了孩子游戏的模式,而孩子却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情况去玩。要注意,游戏不像上课一样有预设的目标,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游戏水平是在原有经验上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教师要学会在孩子有限的水平上帮孩子梳理问题、提升水平、扩展经验。
补充问题:游戏中出现了消极的内容怎么办?(一个孩子满足于扮演小偷)对孩子采取不关注的态度,弱化他的行为。另外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兴趣点。
8、中大班游戏对情趣性上的要求:在游戏材料投放时,小班应该更多的投放逼真形象的材料。中班主要投放替代性材料,到了大班就主要提供素材。材料的复杂度是逐步降低的。大班游戏情境创设以幼儿的意愿为主,但不反对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9、有些游戏情境孩子玩腻了,教师如何处理:游戏的主题应该是动态的。当游戏内容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人玩了,就可以缩小或取消。(案例:小医院的六次取消六次开设)同时,教师在新开一个游戏主题时,要对该主题对孩子的吸引力做预先的价值判断。
10、小班角色游戏开始时如何交代:不要把游戏开始时的交代作为一件有负担的事情,哪个对孩子有效就用哪个。所谓“交代”就是要激发兴趣,让孩子知道玩什么,了解一些游戏时的重要事项。
11、如何让孩子在不变的游戏内容中保持长时间的兴趣:老师要避免游戏主题不能变的想法。当幼儿对某一主题没有兴趣时,主题是可以取消的。
12、交流的内容如何选取?面面俱到还是重点交流?交流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肯定是重点交流。而重点交流不等于定点交流(只交流一个问题)。一次交流涉及到了情感、认知、能力、习惯和情感态度,就是好的交流。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1、游戏形式化。《纲要》中将游戏确定幼儿的基本活动。然而,有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一日的活动之中。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幼儿玩游戏,因而幼儿游戏活动不能得到正常开展。
2、游戏教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过多考虑游戏的教学因素,而忽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过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而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被忽略了。
3、游戏自由化。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的指导对体现幼儿游戏价值的作用,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玩具一散,幼儿一放”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4、游戏模式化。教师在游戏中“导”得过多,使得幼儿选择游戏的自由度极小,游戏的内容也极为单调。教师过于注意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为了使孩子们的游戏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义”,往往亲自设计,亲自指挥幼儿游戏,一心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模式,幼儿则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开展游戏活动的思考。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技巧
游戏教学虽是由教师来安排和引导的,但其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教师的要求应很快能转化成儿童自觉自愿的活动。
1、教师应多观察了解
幼儿游戏活动既是幼儿认知、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游戏指导提供依据。
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如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通常和谁在一起,等等;教师也可对观察到的游戏行为做出分析: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确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如在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有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教师只有多观察,在观察与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是否给予指导及应该怎样指导。
2、教师要适时的帮助指导
教师在细心观察、分析、总结幼儿的游戏活动规律之后,应该明确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对哪些幼儿应该给予帮助,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具体做法是:
⑴隐性指导--教师作为游戏伙伴
此时教师的指导意识并没有失去,只是扮演的角色发生转换。以幼儿游戏的伙伴,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成人的过度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共同游戏。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而且,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技能相对缺乏,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随机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⑵显性指导--教师直接点拨
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会影响幼儿游戏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介入游戏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游戏中幼儿出现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倾向时,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如有些幼儿为了参加游戏,互相争演角色,争夺玩具;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必须介入,阻止过激行为,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此时,教师或提供相应材料,或提供方法,或启发引导,使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
3、评价要合理、自然
游戏结束时,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游戏的意义。对幼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教师切忌以成人的思维定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幼儿游戏,而应关注每个幼儿自身能力的纵向发展。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应该集中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必每次游戏后都有评价活动。除了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评价之外,还可以是幼儿同伴间的评价。此评价即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和看法,但更多的是接受同伴的建议和看法。这里强调同伴的建议和看法,突出了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对幼儿游戏的评价之外,更多地要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共享,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另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实际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