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操作的难点
国际社会对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因涉及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与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相比,存在以下操作难点:
(一)报告主体数量众多,法律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与金融机构相比特定非金融行业跨度大,企业数量众多,资质各异,经营业务范围差异较大。面对众多的特定非金融机构,要制定统一的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报告制度,难度较大。同时由于企业数量多而杂,如果强制要求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报告制度,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将面临较大的监管成本。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意识相对薄弱,对洗钱的概念、特征、危害以及反洗钱的意义等都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担心履行反洗钱义务会影响到与客户的关系,企业和有关部门主动配合反洗钱的意愿较低。
(二)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行业间协调难度大。部分特定非金融机构主管部门不明确。开展反洗钱工作需要其行业主管部门在制定规则、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合作,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的相关义务,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包括制度的建设与专门岗位的设置成本、员工的培训成本、记录保存和报告成本、识别的机会成本等。因此,报告主体客观上缺乏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动力。国内外反洗钱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反洗钱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反洗钱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在整合组织、资源和协调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协调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难以确定可疑交易类型,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已经披露的有关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案例很少,加之洗钱的隐蔽性,决定了难以准确界定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的判断标准与类型。一些可疑交易如购买房屋总价是否超过购房人的购买能力,是很难进行量化的,需要可疑交易的报告主体根据自己行业的工作流程、业务经验和掌握的情况进行判断,主观性较大。同时,要从特定非金融机构获取能够判断交易是否可疑的足够信息,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