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找对象还要看双眼的距离?
贾雷德·戴蒙德对妻子玛莉可谓一见钟情。他很是迷恋这位和自己身高、体格,甚至头发和眼珠颜色都相同的女子。
但他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儿。直至一次去看芭蕾舞演出,他们在使用双筒望远镜的时候,这位日后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才恍然大悟。
原来,玛莉需要缩短目镜的水平距离,才能将镜筒对准眼睛。戴蒙德发现,这位心上人双眼的距离比较接近,而他之前追求的女人,眼睛都和他一样,分得比较开。“还好玛莉的耳垂与其他特征抓住了我,不然我和她两眼距离不相配,还真不容易妥协。”戴蒙德感叹说。
找对象,先看看你的手指?
不必大惊小怪。在著作《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一书中,戴蒙德还指出,像耳垂大小、中指长短甚至于肺活量等因素,都可能会成为你挑选意中人的特定标准。这本书也是他著名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等“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系列之一。
与戴蒙德一样,我们在挑选配偶时,也有着独特的标准。对此,心理学家称之为“搜寻参考意象”,指的是人们在寻找意中人的过程中,不断将身边的人和物与该心灵意象相比较,以便快速做出选择。问题是,这个“心灵意象”又是怎样在心中萌生的呢?我们寻寻觅觅的那个他或她,究竟是熟悉的类型,还是陌生的类型?
经过大量研究,心理学家用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即相似程度,范围从-1到1)来做简明表达。配偶之间相关系数最高的项目是:宗教、族裔、人种、社会经济条件、年龄与政治观点;其次是人格与智力等因素。而包括身高、体重、肤色的体格特征,相关系数约为0.2。最令人惊讶的是,夫妻中指长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61。
找对象看些什么(爱华阅读 配图)
这就不难理解戴蒙德找对象的独特口味了。我们似乎总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另外,我们的“搜寻参考意象”的确立,从小就开始受我们身边最亲近的异性的影响。
那么,与自己最相似、最速配的人是谁呢?答案或许令人尴尬,因为“最相似、最合适的”那个人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以及兄弟或姊妹。但出于伦理道德的禁忌,人们是不会与父母或异性同胞结婚的。
你现在是不是正拿出父亲(或母亲)与兄弟(或姊妹)的照片,来对照另一半的面容,看有无相似之处?如果不像,可千万别怀疑自己看错人了。因为我们前面也讲过,宗教与人格特质等因素,比体貌更强烈地影响我们择偶的标准。有时,儿时的玩伴,童年邻家的小妹,也会影响你的“搜寻参考意象”。
既然如此,我们寻觅伴侣的“参考意象”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呢?科学家在鹌鹑、小鼠等动物身上做的相关实验,结果令人深省。
实验表明,这些动物成员,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辨认自己的父母(或者养父母)与同胞,等它们成年后,体内也建立起一种程序,来引导它们寻觅理想配偶。理想配偶多与父母、同胞中的异性十分相似,但绝不会是父母或同胞,包括一起长大的异性同胞。
戴蒙德还给出另外一份以色列合作农场的观察资料。该农场的孩子自出生就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情同手足。但是据统计,2769个孩子中,虽非近亲,但只有13对喜结连理,并且其中11对是6岁以后才迁入农场的。这也说明不把从小身边最亲近的人作为伴侣,是后天养成的。并且在生命的第一个6年里,我们不仅学会了“什么人必须回避”,似乎还学会了“什么人必须追求”。
现在看看你的先生或太太,同时仔细想想自己的择偶标准,看能不能发现一些童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