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院走出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我踩的不是影院的地板,而是踩着青春的狗屎。不仅臭到了自己,还熏晕了围观的一群人。什么是青春,什么是狗屎,青春就等于狗屎。
回来了正准备在空间吐槽,却看见了学长发的一条动态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看到最后就是一脸茫然,难道我现在的青春证明踩到的是糖而不是屎。
想到学长我就觉得羡慕,他和学姐在去年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恋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幸福美满。向下再刷立马就出现了另一漂亮的学姐的动态:“本想来回忆下当年的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却发现把青春给消极化了头顶了,青春本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却活活的被编导成了一坨屎,到处都臭哄哄的。”
看了诸多的动态的,我想起了追《致青春》的初衷,那时的我还处在青春的尾巴中,幻想着从影片中找到谈恋爱的信心,盼望在学校的某一条小路上遇见一个可以拯救我的比尔盖茨,后来在郑微的那句“青春只是用来怀念的。”中哭了一鼻子,在后来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暧昧,恋爱,分手,每一个剧情和青春的影片大同小异,分了手告诉自己,“青春都是用来怀念的”不分手哪来的回忆,然后一个人去买醉,去走过去走过的路,去回忆过去的甜言蜜语。最后习惯了,不再去爱,不再去为任何人打开心门。
后来就有了林更新的《同桌的你》我们开始鄙视了大学的爱情,又怀念起了被影片宣传方推崇成了最纯洁的爱情,于是又在影院观看自己的过去,甚至是补上自己曾经缺失的同桌,后来的结局我们没有找到当年的纯洁却找到了现实的可悲,我们一遍一遍在寻找自己的遗失青春,一遍一遍陪着眼泪,回忆他的模样,在心中默默的念叨,“是不是当初我表白了,也是现在的这样子,幸好忍住了当初的悸动。”我们以为它在引导我们做出选择,肯定选择,却发现其实它是在强化懦弱,在变相的引导后来的青春者,青春看是明媚,其实是一坨屎,谁勇敢,谁就注定了与臭相伴。
到前一刻的《匆匆那年》,依旧宣传着,离别,分手,现实,难道青春里就剩下了,再见我们是红着眼或者红着脸,抑或我们就剩下了不悔当初,只恨现实,只恨匆匆,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宣传青春,每一个人也没有资格标榜青春,因为每一个人青春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三部影片都宣扬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都会被淹没在现实中,青春就是一坨屎,踩到了就会惹的一身臭,就成了一生的牵挂。但是身边有很多如学长这样的人,把年少的青春演绎到了婚姻的殿堂,演绎到了生活中珍惜中,更有像漂亮的学姐一样,遇到了一个无比浪漫却又是渣的男友,一次又一次的被虐然后伤心的分手,又开心的恋爱。
青春也许从来都是明媚的忧伤,它和狗屎谈不上半毛钱关系,之所以被宣扬的如此消极真正的错在于编导,在于现在的价值观,我们回忆青春,我们热爱青春,不是要求编导把它的悲伤无限的放大,拿着放大镜去看当年的离别当年的无奈,我们想寻找的是当初自己的那颗纯洁透亮的心,想证明的是不悔之心,不是去无限的追悔,无限的期望。而身处于青春的人,只想增加恋爱的信心,而不是想加强分离的意识。所以也许真正是狗屎的不是青春而是片面的宣扬青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