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相机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相册。从老式的胶片相机,到现代的数码相机,都会拍下记录了许许多多的照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渐成主流,照片多以数码形势存在。有人说,数码产品容量虽大,保存周期却远低于老式的胶片,只有数十年的寿命,难当保存信息的重任。若要长久保存相片,需要常常拷贝,及时更新。
这话确实有道理,一个人必定希望他珍贵的记忆能够保存得长久,能够随时翻阅查看。可是细想一想,对于一个人,一个个体而言,数十年是不是已经够用了呢?照片是一个人的世界,可是有谁真正愿意走进这个世界呢?
我们自己最有兴趣的照片必定是与自己有关的,和朋友聚会也好,和亲人出游也罢,要的就是自己也能参与到里面。相比之下,与自己无关的照片我们不会如此在意,除非是关系特别亲密的人,否则绝不会花大把的时间在欣赏他的个人秀上。可是即使如此,我们也难以找到那种看到自己、回忆起当时故事的代入感。
想想看,我们之中有谁能饶有兴趣地听父母一遍遍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相册?这与孝顺无关。我们看到的只是陌生却又熟悉的父母,他们年轻时身边的人甚至可能未曾谋面,那时相片真的只是相片,仅此而已。除了感叹时光如梭韶华易逝,我们恐怕没有其他更多的感受,也难以复制照片中的心境。
与我们分享照片的人一定也是亲朋好友。和同在一张照片里的人分享是最完美的,因为可以共同回到当时的场景;和认识照片里所有人的伙伴分享是最有趣的,因为可以回忆许多其他的故事;和一个只认识你的密友分享是最骄傲的,因为可以带他走进那段尘封的往事;和一个只认识你的普通人分享却显得有些尴尬,因为知道他未必会感兴趣;而对一个路人,即使你拿着最开心、最幸福、最沮丧、最恼怒、最难忘的照片去讲解,也未必有什么效果,不但你们的世界没有交集,他也不愿进入你的世界。
是的,一张照片最好的分享者就是自己,还有就是已经在这个世界、或是愿意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分享的照片不单单是一个时间的定格,而是从这个时间点扩散出去的一切。对于一个人普通人来说,过去的每个时间点扩展的世界就是构成他的基础,照片能够记录下来这个点,我们想展示的却是整个世界。
可是随着时间真的飞逝,韶华真的不再,有谁愿意打开曾经的记忆,又有谁愿意真心去感受它呢?当一个年逾耄耋的老人翻看年轻的图片时,会有怎样的心境?我不知道,但我想一个老人应该不会频繁回望他的相册。而他也不会再度寻找照片里的人徒增悲伤,那时身边的亲人是最合适的分享者了吧!
(爱华阅读配图)
可是那之后呢,当生命终于走到尽头之后,留下来的照片又当如何?也许他的儿女会把这些照片整理保存,也许不会,但再之后的孩子看到这位祖先,肯定不会再有也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时他的老爷爷、老奶奶和历史书上的一个画像已经没有区别。我不敢想象多少年过去,后人还存着十几代前先人的一个个生活的记录,不断地维护、整理、修复、研究……它们或许会在一次搬家中遗失,或许被烧掉,或许永远束之高阁而渐渐模糊。
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大抵如此,我们都曾有一个世界,也想让这个世界留下痕迹,但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点,然后这些点也最终被人遗忘。即使是名人,史学家关注的焦点,留下的不也是一个个点吗?或许有些幸运儿能够连成线,但那都是完全不懂他们的人连接的,不是他们真实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太大了。人们无暇顾及,宇宙也载不动。或许我们的命运注定是越来越孤单,然后消失。作为承载这个世界的点,照片所能做的也越来越少——随着年龄的增大,分享的人少了,分享的心情也没有了,它们最终也会归于沉寂吧!
只是对于个人来讲,自己的世界消失太残忍了。我们用照片记录它,但是真正有心去看照片的机会还有多少?虽然不愿承认,但每张照片还能讲述一个故事的次数,掰着手指是不是就能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