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责任心是谁的问题
首先,在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大部分案例中,孩子没有责任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
1.带有强烈情绪的责骂
在父母的责骂中,孩子关注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行为,而是爸妈的情绪。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不相信自己有负责任的能力。
2.无奈地收拾残局
有时面对孩子的耍赖父母变得心软,或者看到孩子总做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就开始放弃教育自己代办,这样的消极教育会让孩子每当遇到需要负责任的时候就会耍赖,或者失去自信,不愿对自己负责。
3.一贯代办,全权处理
当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阿姨大包大揽地全权处理孩子的一切时,就会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负责任的习惯。
4.讲大道理
教育孩子,我们提倡讲道理,但是如果只讲道理,会让孩子也陷在道理里而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从而丧失信心,阻碍责任心的建立。
当我们认识到了阻碍孩子责任心培养的因素后,试着通过以下的方法改变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
1.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
“印刻效应”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时期,父母与环境对身心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为更是比他们的言语更有说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说,责任心很重要,但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那么孩子习得的就是父母的行为而非言语。
我一直跟所有我认识的爸爸妈妈强调一句话:说到做到。这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肯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在责任心上明显优于其他孩子,而且因为对家庭作出了贡献,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力量的,于是自信心也会普遍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很多小机会,当然一定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如果要求太高,孩子会因为达不到而感到挫折,从而打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在孩子完成后一定要及时肯定、表扬,不要觉得这是孩子本就该做的。这是孩子最初行为的动力。孩子在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之前,需要成人的正面评价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
另外,我们要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参与、负责任的意愿一定要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与认可。
3.给予孩子帮助与引导
孩子的行为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成长的,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养的。有时,孩子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放弃。这时的他们需要我们耐心地陪伴,需要我们情绪上的支持,并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与帮助。从最初的陪伴到最后能独立完成,我们及时的肯定与引导,对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
很多爸妈在孩子出现过失行为时,内心焦虑,不自觉地会把孩子成长中的小错误放大,担心孩子今后的品质会有问题。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批评只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好,降低自信心;而“贴标签”更会让孩子内心留下阴影。
合适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现的过失当作是成长中的小插曲,同时让孩子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事先与孩子约定好的小惩罚让孩子明白这是不应该的,是要承担责任的。另外,在孩子有进步时,一定要及时发现与肯定。
5.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
有时道理在孩子心中显得过于深奥,他们未必能明白,我们应该用讲故事、做游戏这样隐喻的方式,因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时的引导也是尤其重要的,我们看来浅显易懂的道理,对孩子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引导,在孩子没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