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学校心理辅导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篇1内容提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七个主要内容,分别是:文献综述、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2004年到2007年的学术文献共计144篇,查阅08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科学》《社会心理科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青年研究》等国内最新的心理学刊物,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文献综述:
(一)近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研究对象
青少年主要是指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个年龄范围, 基本上对应于初、高中和大学阶段,绝大多数的研究选择了在校学生进行调查。
2、 研究地区
文献资料显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地区范围较广,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都有涉及。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进行,对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相对较少,而进行城市、农村比较的研究则为数不多。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目前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学者们仍存在争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姚本先《心理学》P466-468,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归为以下八点: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如下十项标准: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3、情感和情绪的稳定协调;4、智力正常;5、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6、适度的反应能力;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8、注意的集中度好;9、完好的感知能力;10、思维健全。
4、 测量工具和方法
国内目前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最普遍的症状自评量表(SQL_90)、宋维真、张建平的《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周步成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 MHT) 》量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 CSMHS)等等。
在测量方法上,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是因为它具有效率高、经济、省时等优点,而且目前的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利用问卷法。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作个案分析,也会辅之以访谈法等。
(二)近年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成果:
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看是基本良好的。大量的研究都表明80%以上的受测者心理健康水平在健康之列。如张岗英等运用 SCL- 90 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 545 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 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 被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
但是,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2008年4月10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尤需关注,在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生最低。
2、在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因学习造成的心理问题位居榜首,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厌学、考试焦虑等。此外,人际交往压力,青春期心理问题,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3、从性别因素上看,不少研究显示,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男生。
4、从年龄层次上看,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初中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同学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 家庭、学校 ( 包括朋辈和老师) 及社会三者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但这些方面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所产生的作用会有所不同。
1、家庭因素方面。有研究发现, 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2、学校因素方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为密切的因素是有关学习成绩或学习压力方面的。青少年精神健康状况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焦虑问题是目前初、高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社区环境,交际圈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既有研究的几点缺陷:
1、受测对象绝大多数为在校学生,而对社会上非学生的青少年群体研究较少。
2、研究对象主要为城市青少年,而对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对城市、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比研究较少涉及。
3、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需要配套进行后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以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手段,而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这方面尚显不足。
二、调查背景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网2007分析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中在读学生人数为25224008人,
普通初中在读学生有57208992人。这个数目庞大的群体长期以来扮演着“家庭中心”与“社会边缘”的双重角色。他们大多还未成年涉世未深,一面是家庭的焦点位置,受着父母长辈的疼爱,另一面是必须被动接受家庭社会的安排设置,被告知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要面对高压的升学竞争。他们没有自己利益表达的直接代表和渠道,往往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包办”式的解决问题。2000年浙江金华少年弑母案震惊了全国。少年徐力因不满母亲严格管束竟然用榔头活活将母亲打死。其后引发的社会性的反思席卷全国,为中学生“减负”的政策出台,如何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是针对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我们共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抽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是:天津、浙江、辽宁、山西、江西、湖北、内蒙古、宁夏、新疆。每个省又分别抽取城市高中、城市初中、农村高中、农村初中各一所学校的50名同学进行调查。(主要以访谈员的居住地为主就近选择)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9岁,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青少年年龄的准确界定,根据我国公安部门的统计标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以及我们的财力、人力等因素,我们将调查的范围确定在初、高中阶段,并且主要面向初二和高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能代表初、高中学生的整体水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访谈72人,问卷收回1728份,其中有效问卷1518份。
(二)调查方法及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和结构式访谈法,并在学生自习课上进行。
我们采用的问卷是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诚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量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共 100 个项目,含 8 个内容量表和 1 个效度量表。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由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调查工具水平。共分三个等级:分数在 1 — 49 分之间为心理健康;在 50 — 59 分之间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在 60 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及早咨询或治疗。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每份问卷前面单另附了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省份、市区、户口、性别、家庭结构、年级、学习成绩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影响这八个量表的因素。另外,在问卷最后还附了三道有关性心理的题(问卷分析的时候单另分析,故不会影响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设计这三道题主要是想初步了解城、乡青少年对性的了解程度,以及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性心理的重视程度,以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某种参考。
结构式访谈的问题主要是根据我们想要了解的、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而又可能会对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设计的。具体包括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压力来源、排解压力的渠道、社会心理,以及性心理等几个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篇2一、背景 心理压力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感觉,即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一时无法消除困难的一种被压迫的感觉。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心理压力”一词,既包括了“紧张”和“应激”,同时也包括了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而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说,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有压力,他们面对繁重的功课和老师、家长巨大的期望,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甚至对不少高学生来说他们的青春简直就是一片灰色。在读好书被公众认为是唯一出路的情况下,来自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以及学生自己的压,已压得现在的高中生快“喘不过气来了”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高考的临近,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高二正是承上启下的一年,高二的文理分科,两极分化逐渐浮现,学生的定位也逐渐清晰。可以说,高二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高二的成绩将会影响高三的学习,甚至可能影响高考的发挥。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设法减轻当代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是刻不容缓的。为此我对高中生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现状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中学生的可塑性强,中学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应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应试心理障碍和应试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应关注大多数人的心理现状。发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以便与教师结合具体方法给予正确指导,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高中紧张忙碌的生活
三、调查对象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的高二理科190班。190班有如下特点:
1.班内学习氛围良好,大多数学生均能自主学习,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能积极配合和跟上老师思路,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班级文化方面,主要实行学生团体内民主管理,班级内由学生民主选出班长、副班长、团支书、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职务,学生干部各司其职,参与班级管理。同时,班级内部形成小组之间相互竞争,小组内部相互协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这种班级文化的影响下,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集体荣誉感都得到提升。
3.该班级学生有非常强的班级责任感和班级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班级举办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校运会等等。学生之间关系融洽。
四、调查时间
五、调查方法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调查问卷主要由株洲市第十三中学高二理科(190)班的学生 完成,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46份,收回的有效问 卷共46份。
六、调查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自 信心、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和处理问题能力及上网情 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 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 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客观和 主观上的依据。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习压力状况
(一)学生学习压力状况(1-2题)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39.1%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过大,60.9%同学主要来自认为学习压力适中,没有同学认为学习压力过小。其中压力过大主要来自自己的期望(占58.7%),和家庭的期望占(32.6%),只有8.7%的压力来自老师的期望。
(二)对策分析与建议
1.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学习不能占用休息时间,要懂得劳逸结合,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以及其他活动 这一点对学习非常的重要。
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对自己不理解的要加重标记,上课认真听讲,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
3.课堂上要认真做笔记,跟随老师的思维,课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有助于轻松的掌握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并且能锻炼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学会总结分析及对比归类的方法学习,每一科目、每一堂考试,准备一个笔记本和一个错题本,笔记本记下典型例题,错题本用来写容易出错的题,不断练习;
5. 学习要有合理的规律。课堂上做的笔记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不仅要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你仍感模糊的知识。
e、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平时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掌握功课的程度,所以切勿弄虚作假,应心平气和地对待。通过测验,可了解下一步学习更需要努力的地方,有助于新知识的巩固.
2、学生学习积极性(3题、5—8题、23—35题)
(一)调查问卷统计显示:60.9%的同学会主动学习,30.4%的同学很少主动学习,8.7%的同学不会主动去学习。由此看来主动学习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有10.7%的同学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偶尔想的占58.9%,从不想的占30.4%,可见,同学们还是有懒惰心理。56.5%的同学认为共同学习学习效果会好,23.9%的同学喜欢孤军奋战,19.6%的同学从来没想过怎么使学习效果更好。给自己制定小目标并且对自己喜欢的科目狠下功夫的同学站的比列有19.6%和39.1%,有时会制定目标的同学占63%。总体可见,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二)对策与建议
1.一定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不管是自己喜欢的科目还是讨厌的科目都要主动的去学习。
2. 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3. 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4.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5. 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3、学生的自信程度(4、9—13题、26题)
(一)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9.6%的同学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情绪波动很大并且感到不好意思的占52.1%,21.7%的同学还和以前一样,面对别人时感到无所谓的占45.7%,45.7%的同学会鼓励自己,13.0%的同学认为自己很无能。69.6%的同学人为别人成绩好,可是能力不比自己高。由此可见同学们的自信度还不是很好。
(2)对策和建议
1.告诉自己能行,给自己心理暗示,慢慢的增强信心。
2.在学习过程中多于同学接触,不要远离人群,特别是怕与人接触的人,要给自己信心不会与人交往的要慢慢去学,甚至就报一种学的态度去交往。
3. 当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保持头脑清晰、面对现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冷静地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
4.每天都能保持甜美的笑容。没有信心的人,经常眼神呆滞,愁眉苦脸。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笑是快乐的表现。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笑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笑能使人忘记忧愁,摆脱烦恼。学会笑,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提高自信心。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篇3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中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中学生
一、 调查概况
我于2012年9月份,对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第四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 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
1.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 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中学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 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 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中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中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中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中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中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1、 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2、 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看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