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立春吃什么过节
交春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
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接春纳福”吃春饼喝春酒习俗。春饼在晋代就有记载那时叫春盘,又称五辛盘。到明清时期,春饼卷裹好菜蔬入油锅炸,再入食又称“春卷”。
客家人立春吃艾糍过节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采下来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客家人立春吃珍珠丸过节
“珍珠丸”是福建连城传统风味名点,是城关群众逢年过节必制的食品,素负盛名。特别是客人至时,当地群众常以此招待,以示尊重。因其外层裹糯米,晶莹剔透如珍珠,故名“珍珠丸”。
立春习俗: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 “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立春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立春习俗: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注:更多内容请关注爱华饮食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