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创新有哪些?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根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因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得更多的青少年可以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并可以熟练使用。此外,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对网络的渴望更强烈,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比成年人快。网上信息良莠难辨,青少年容易受到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尤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中大量暴力情节逐渐淡化了学生的是非标准。在网络游戏中,学生们见到的到处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和死尸遍地。久之,学生们看到的仿佛不是痛苦,而是痛快,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由于年龄导致的认知能力局限,许多青少年认识不到网络暴力的实际后果,往往以此取乐。网络暴力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网络暴力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甚至要更多,而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青少年认识不到这一点。现在,动辄兴起的“人肉”搜索似乎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的娱乐方式,旺盛的精力、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再加上青春期的暴力萌动,使他们成为了网络暴力的主力军。此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认识问题比较直观、片面,判断是非能力及抵制诱惑能力较低,容易被外界复杂的现象迷惑、干扰,不能正确区分善恶美丑。因此,青少年容易盲目跟风,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终端、软件更新换代快,许多家长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上,时常落后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导致青少年可以在较为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网络使得在校中小学生们的校外联系更为紧密,学校在放学后的监管上常常有心无力。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之间由于取乐、效仿、现实矛盾刺激等采用网络暴力手段,对同学或其他人进行欺凌,并得以迅速传播。
二、学校在制止青少年网络暴力中的作用
面对目前的网络暴力势头,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措施干预学生上网,比如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教室,要求家长限制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等。但这些措施即显得被动,效果也存在疑问。尤其是对于学生在放学后使用网络的干预,学校更是鞭长莫及。但是,学校管理在这一领域既不能缺位,也不能放松,有关管理手段也并非已经穷尽。总体看,学校应在教育、干预和矫正与救助三个方面多管齐下,有效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使他们清醒地了解现实,了解自我,懂得网络社会毕竟是一个虚拟社会而非现实社会,网上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不是真实的自我满足及实现。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虚幻社会,抛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提高他们青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具体的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浏览信息丰富、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以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站等。这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愉悦身心,挤压不良信息的空间。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发校园网的德育资源,编纂、下载有关网络道德教育资料,编制道德教育软件,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
目前,校园内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青少年的想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目前学校从事网络道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德育教师,而德育教师通常只专注于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欠缺对目前网络生活的了解。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加大对德育教师的网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网络道德教育的职责。及早发现网络暴力苗头,采取行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应对学生的网络交往保持监管,通过在微信、QQ、开心网、校园网、校友录、微博与学生相互关注、互为好友等方式,了解学生之间网络行为的动向,及时发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谣言、恐吓的传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缘由,如系网络暴力、欺凌所致,应及时干预、制止。对网络暴力加害者予以警示、适当惩戒,对受害者从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救助。
对于网络暴力加害者,一经发现,学校与教师应联合家长,对其行为进行训诫,首先要使其认识到,网络上攻击性语言或者传播隐私信息并非仅仅“好玩”,而是能够造成现实的伤害;其次,劝说其明确澄清谣言或公开表示道歉,尽可能挽回其行为造成的伤害;再次,视其态度适当限制其接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等。对于受害者,学校、家长应尽量予以抚慰,帮其重建自信,向其说明网络上认为造成的对其孤立、围攻,许多情况下都是加害者通过匿名手段造成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