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父母都有同感:在教育投资上花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却没有一点常性。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都可以开个阅读室了。可是孩子对这些简直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年轻的爸爸感叹:“唉,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可他就是没有一点长性”。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兴趣不稳定、无长性;也可能是因为家长只是为孩子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除此以外,年轻的家长不妨分析分析,孩子是不是得了“智力综合症”呢?
所谓“智力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求学时期由于灌输了过多的知识,对大脑产生了不良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求知兴趣减弱的现象。
孩子在饮食上的厌食,家长都很注意调整,然而孩子的“智力厌食症”却往往不为家长所注意。
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完全必要的。家长们都懂得,给孩子的食物过多,什么都让他吃个够,会使孩子出现挑食、消化不良,甚至出现厌食症。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孩子被动刺激造成知识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防碍了智力的发展。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即要让孩子“吃饱”,又要使孩子感到还“很想吃”,使其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有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
需要是兴趣、动机形成的前提,适宜的刺激,可促使需要的产生。因此,要避免在孩子尚未产生需要时,就过多地给予刺激。在选择图书、玩具时,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在于多、杂,而在于适宜,使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给孩子讲故事是较好的智力刺激,但也有个艺术问题。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是怎样发展的,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歌德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歌德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一种“饥渴感”。而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则缺乏这种艺术,不管孩子反应如何,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由兴趣浓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还有些家长,不分场合、动辄给孩子来点“智力刺激”,甚至吃东西之前,还让孩子必须答对算术题才给吃。试想,孩子看着香气诱人的食品,因为算不出而吃不成,他对计算还会有兴趣吗?这样的“智力刺激”,对孩子实在是害多益少;我们在给孩子智力刺激、创造教育条件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要从培养孩子的需要入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以避免孩子出现“智力厌食症”。
专家指出,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和适时,从培养孩子的需要入手,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孩子出现智力厌食。专家分析,孩子没有常性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长为孩子创造了很多物质上的条件,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从而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而造成集中、饱和的状态,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专家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要注意刺激的数量和程度,使他们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如家长在讲故事时,可以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像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想像、判断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一种迫切了解后续故事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