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清气明
想到四月,你是什么感觉?林徽因把她的爱子拟作人间的四月天,四月的一切似乎都像初阳一样美好、清透、温暖。四月,草长莺飞,飞花争妍,妍姿艳质。四月似乎是上帝赠与人类最恩赐的礼物,是人间亦天堂的时令。四月里历史最悠久的节日,莫过于清明节了,清明,天清气明,田野明净,天地万物都充满希望。
古人通常清明前的一天也就是寒食节去扫墓,据介子推的故事流传这一天禁烟火,所有人都食冷食。这冷食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清明团子,前年清明我去婺源,住在农家有幸亲手做了传说中的清明团子。它是一种用新鲜艾叶捣烂后挤压出汁然后和上糯米粉,不停地揣成面团,此时整块面团成淡淡的绿色夹着扑鼻的艾叶香野味,然后就是包馅了,一般有二种口味,甜味和咸味。
甜味一般都以豆沙和糖为主辅以一点猪油为馅儿,咸味的选择就更多了,一般有肉沫、豆腐干、青笋、胡萝卜等等。等馅儿准备好了就可以上手包了。取一个鸡蛋那么大小的面团放在手心摁成圆饼状放上一勺馅儿用面团均匀裹住,这中间是有技巧的,刚开始我不是包的太薄露了馅儿,就是包的太厚影响口感。
这面和馅的比例是有讲究的,当然农家人是不要想这些理论的,他们生来似乎就很会这些,娴熟的手法和外观漂亮的团子简直如一件艺术品,否则怎么会这么圆润丰腴可爱呢?最后包好就是上蒸笼蒸了,不知道我等了多久终于出锅了,哇,一股清香扑鼻,我包的最好辨认了那些个扭着身体的或扁的或卡通形状的就是我包的了。蒸好后的清明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口感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吃着清明团子让我觉得这才是属于四月的食物吧。
真正清明这一天,古人是不扫墓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孩儿放风筝、荡秋千,青壮年踢蹴鞠、中老年和女眷侧选择去踏青,踏青在古代又叫“探春”和“寻春”,古人是多么雅致啊,在生命里的每一年还特意留出一天去打探春天的踪迹去寻找春天的美好。古人都是爱柳的,这一天,文人骚客大都都会在河边插柳,我不知古人为何偏偏在百花齐放的季节独独爱柳,是它留下的典故寓意还是它在水边窈i窈窕窕的倒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清明则是整个春天的重中之重了,在春天农人都要忙些什么呢?清明左右北方温度大部分达到十几度了,这个时候是播春棉的最好时机了,而涝洼地里也不空着,种上了高粱。水稻也在此时抓紧了时间育上了秧苗为夏季插秧做好准备。瓜菜要下种,农民还要时不时去锄上几下,土里的种子只有呼吸春天的空气才能快速成长。种粮的同时我们也不忘植树造林各种果树的修剪、育苗和桑园种植的好时候到了,好不繁忙。家里的牲畜池塘的鱼儿此时也正是配种育肥的绝佳时机。
由此看来,整个清明时节谁也没闲着,从文人雅客到乡里野人到农人再到动植物甚至一粒种子,都在春天“奔波”着。
二 生与死
记得我24岁那年,我随叔父上山为奶奶扫墓,或许叔父们为了驱逐即将要来临的触景伤情,中午都喝了些许白酒,沿路的车上也都是大声聊着天,他们或许不知道该讨论些什么,我记得很清楚,他们聊的是内容是国家体制和金融危机。我始终静静听着时而欣赏沿途的景色。
只是毕竟还是到了下车的时候,大家都突然不说话了,因为车子开不进山里,我们都静静走了一截,我陪爸爸聊了聊路边的茶树和乡景。爸爸说前面就要到了,我们大家都来到坟前,奶奶去世时我在外地上大学,没有赶回来,看到坟冢落在在下坡的树林间,爸爸跟我说当时奶奶入葬时下着大雨,下坡一片泥泞。爸爸没有再说。父亲的感情或许都是深沉内敛的,爸爸兄弟多家里穷爷爷只会打骂和使唤父亲干活只有奶奶会疼父亲,父亲的痛可想而知。我没有安慰也没有做声,算是对父亲的一种尊重吧。
看到叔父们异常肃穆的脸,我深深为他们可惜,奶奶走了才知道难过,奶奶在世时受爷爷的打骂时都站在了哪里?除了父亲没有人站起来指责爷爷,都在念叨奶奶一生受无尽苦含辛茹苦生儿育女。爷爷是个难伺候的人,稀饭稀了或浓了都要重新再做。奶奶生前爱好打牌,爷爷却剥夺奶奶这唯一的爱好。
可是又有谁为奶奶大声斥责过爷爷,只知道塞钱填补愧疚的心,奶奶能花什么钱?谁都知道奶奶花不了钱却还是给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而今天奶奶走后在这里流泪,我不禁为奶奶感到难过,奶奶可能更希望从此兄弟和睦懂得疼惜枕边人尽到为夫为子的责任。而叔父们永远只能做一个失去才懂得珍惜的可悲之人吧。
魏晋名士阮籍听说村里一个美丽的年轻姑娘仙逝了,跑去别人家里哭,他哭的是一个还未绽放就夭折的美好生命。我们的境界当然还不能对死亡那么开脱。死者的离去,我们在世的生者自然会痛苦,但作为已逝的人可能更希望我们活着的人更好的活,在死亡面前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反思我们的生。
假如我死后,我不愿他人在我坟前哭泣,更不愿他人为我悲伤,更希望生者永远的遗忘我。“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既然我去了本在出生时就知道的归途,那有何客悲伤的呢?而我唯一的希望是还在活着的人,因为我的死去懂得彼此好好珍惜,而不是怀念。
现在,我们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