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素为世人称颂,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岁应募从军,十八岁助父起事,后率唐军东征西讨,终至全国统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后被立为太子,二个月后即帝位,史称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在位(公元626-649年)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恢复和发展,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国力不断增强,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有雄厚坚实的基础。那么,“贞观之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它涵盖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网络配图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1]),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2]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3]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4]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第一,“安人宁国”,删削繁苛
通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李世民认识到老面姓的力量可以决定一个国君的命运。为了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从贞观初年起,他就特别注意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心向背乃国家存亡之基础。为了做到“安人宁国”,必须删削繁苛,先存百姓,“安诸黎庶”,使其“各有生业”。他在全国实行“省徭赋”,“务积于人”的政策,尽量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得到温饱。
网络配图
李世民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徒益其奢侈”乃危亡之根。为此,他于贞观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譬如停止诸方进贡珍贵异品,限制营造宫室,破除厚葬旧俗,如有违反,依法问罪。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重臣都崇尚俭约的生活和简肃的作风。与此同时,他也比较体察民间疾苦,并采取了一些“恤民”措施。所有这些,都是为他“安人宁国”的治国总则服务的。
第二,“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李世民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他确实能够“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李世民用人的大度和准确,是历代帝王所不能企及的。
贞观时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随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他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珪、韦挺等;既有原属各个武装集团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张玄素等,也有农民起义出身的将领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既有出身贵族的李靖,也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恭、张亮、马周、刘洎等;此外,还有出身少数民族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李世民对他们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先后,一概任人唯贤;只要确有才能,又忠诚于唐,都能委以重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不但不杀手握重兵的功臣,而且还委以其重任的皇帝。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和识人的慧眼啊!
网络配图
第三,“开直言之路”,兼听纳谏
李世民深知,治国单靠皇帝一人是不行的,没有忠臣贤吏的辅佐,不可能民安国宁。因此,他对“纳谏”“纳贤”的重视,也是历代帝王无法比拟的。他接受了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见,小心翼翼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尽量使自己少犯错。他懂得“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的道理。他对属下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得身安国宁。”他以隋炀帝拒谏为戒,特别要求臣僚们进谏。在这方面,他与魏徵的关系堪称典范。
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向原太子建议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责问他:“汝何为离间我兄弟?”魏徵面无惧色地回答:“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对魏徵的回答并未发怒治罪,而是“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薄。”因为他“素重其才”。
有一次,李世民下诏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人伍。魏徵拒绝在诏书上副署(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便没有法律效力。这是限制无限皇权犯错的好办法,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制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李世民例外),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为了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徵回答:“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待天下,要百姓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百姓诈欺。”于是,李世民接受了魏徵的批评,并立即收回成命。
网络配图
这一次,李世民被魏徵顶得实在按捺不住了,回宫后,怒气冲冲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要杀谁?李世民说,杀魏徵!因为他“每廷辱我”。长孙皇后退回后宫,穿上礼服再来见李世民。他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聪明的皇后,让皇帝转怒为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