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社交往来习俗

藏族社交往来习俗

       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不但气候严寒,还要同各种自然灾害博斗,又要随时随地躲避或抵抗外敌的侵扰。这就使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一家有难亲戚邻里相帮,一个寨子有难一个部落相助的亲密关系。

交往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要亲自出大门迎接,并让客人先行。进了锅庄房,火塘周围的男女老少都要起来连声说“阿多各沙各罗”(请上边坐),把客人让到上首“卡普”或右方“卡西戈”的位置上坐。坐定后,主人家就立刻给客人奉上酒或茶。如果是男客人,就由男主人接待,主妇斟上的酒或茶,要先递给男主人;再由男主人双手敬给客人;如果是女客人,则由女主人接待。坐在火塘周围的家眷们,与接待客人无关的,要等客人坐定,开始与主人交谈时,才悄然离去。不能客人一进门就纷纷离开,那样,就会使客人十分尴尬。藏族在这方面的礼仪是十分周到的。

    晚上睡觉前,对客人要说“萨尔寐”(请睡),道“萨尔寐古哇得”(晚安)。早晨起庆后要问候“萨尔寐莫拉得”(睡得可好)?或“让莫萨莫拉得”(早安)。

    路上碰见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要伸出手请对方从上首方先走,自己站在路边,并互相道“那拉哟”(请慢走)或“寿拉得礼“(走好,别摔倒)。

    金川绰斯甲、马尔康党坝等地嘉绒藏族,见面时还要行屈膝礼。行屈膝礼时,双手放在膝盖上,两膝略一弯曲。这主要在同等人之间或晚辈对长辈之间进行,长辈对晚辈则不还礼。现在藏族已经普遍使用握手问好的礼节,不再使用屈膝礼了。

    但是,在土司头人时代,除了上面述及的这些日常礼仪外,贵族与平民、农奴之间却有十分严格的礼仪规定。

    平民和农奴在路途中碰见贵族,必须退避到路边,侧身弯腰让贵族先过路。

    平民百姓和农奴有事见贵族,进门就必须放下头上的发辫,低头回话。党坝土司则规定必须下跪。要离开时,也必须低头倒退着走出房门,出了门以后,才能重新把发辫盘在头上。

    明、清两朝先后给嘉绒地区十八土司颁发了印信。特别是清王朝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更严格规定了朝贡礼仪。十八土司在乾隆皇帝四十三年(1778年)以前,每年都要派人到京城纳贡。

    正因为嘉绒十八土司十分忠诚于清王朝,清王朝的一些政令、规定也就在这一地区受到尊重。尤其是清朝规定男子必须蓄辫,在嘉绒地区不但得到彻底推行,而且把辫子视为最高统治的象征,每个人头上的辫子就代表土司,所以,无论发生什么纠纷,甚至斗殴,也绝对不允许抓对方的辫子。抓了对方头上的辫子,就被认为是对土司的挑战和侮辱,不管你在纠纷中占有多大理由,抓了对方辫子,就注定不但要输理,而且还要受到处罚。这种礼俗,直到土司制度解体,才逐渐消失,但一些年纪大的人,却一直保留着蓄发辫的习惯。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特别重视信誉,一旦因事反目,则永不往来,成为仇家。在历史上,如果相互有仇的两个村寨或两家人非打交道不可,则采用“放当头”的方式。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杂谷土司与绰斯甲土司之间有很深的矛盾,相互之间继绝来往,这种情况延续了数百年。杂谷土司所属的一个叫做巴凹的地方,与绰斯甲土司辖地仅一河之隔,两岸说话的声音都可以顺风传到对方耳朵里,但就是没有“外交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后来也有一些贸易交往,维系这种效的交通工具是牛皮船。当这种交往发生时,要先站在河岸喊话,待对方同意,派人过河交涉,一旦交涉妥当,必须先由对方把亲生子女送一个过河来作“当头”,这一方才把货物通过牛皮船运到河对岸。一直要等到交易完成,这一方的人带着钱平安回到自己一方的土地上,才会把作为人质的“当头”送返河对岸。推而广之,当平时与不熟悉或信不过的人作交易时,也采用这种“放当头”的方式,先由对方交出一定的定金或实物,再出示自己所要交换或出售的东西。

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崇高圣洁的礼节。

    敬献哈达的习俗,最早并不是藏族形成的。这种礼节,最早是内地皇室对外邦使者的答谢和恩宠方式。元朝时,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邀请,到凉州会见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献给八思巴一根两端有长城图案,并绘有吉祥如意字样的哈达。八思巴把哈达带回西藏后,便在藏族中逐步形成了敬献哈达的习俗。

    哈达的颜色有白、蓝、绿、红、黄等五种颜色。白色是白云的象征,蓝色是蓝天的象征,绿色是江河的象征,红色是空间护法神的象征,黄色是大地的象征。除了白色哈达外,蓝、绿、红、黄彩色哈达,赋与了宗教含义,认为是菩萨的衣服,所以,是最隆重的礼物,平素很少使用,一般在寺庙开光典礼时,献给神的塑像或最受爱戴的活佛。同时,也可献给新修房子的亲戚,作为在房顶做守护神的彩箭之用。

    白色哈达象征素洁的祥云,互相敬献哈达,表示祝对方吉祥如意,幸福无边。

    向别人敬献哈达是有规矩的,要求褶缝不能对着对方,一定要双手捧献。接受哈达的人也要双手捧接。下级或晚辈敬献给上级或长辈哈达,对方不再回赠。哈达如果献给有名望的活佛、喇嘛,则会立刻把所敬献的哈达回赠给你,有时直接给你挂在脖子上,如果挂在脖子上不方便,须转赠时,你要身子前倾,腰微躬,接过哈达高举过头顶,表示深切的谢意后,再挂在脖子上。

    同级和同辈之间互赠哈达,则平等地向对方赠送相同质地的哈达,不一定挂在脖子上,仅仅作为一个见面礼节就行了。

送礼和待客

    走亲戚或朋友家做客,是必须带礼品的。一般礼品主要是一砣酥油、一两斤酒,或一块猪膘、一个烧馍馍等等。主人在客人离去时,一定要送回礼。要把客人的褡裢或挂包装满。回送的礼不能跟客人送的礼品种一样,以免误认为是主人家不喜欢客人的礼物,又退给客人的。回送的礼物一般是豌豆、葫豆、海椒、奶渣等,不及客人的贵重,其意义只在不能让客人空手回去。

    寨子里有嫁娶喜事,是必须送礼的,以送酒和钱的居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别,如金川一带送头帕、头线或酒的多一些,观音桥一带则送烧馍馍,象征婚姻美满。

    葬礼则每户须送一幅嘛哩旗,其次就是送酥油、酒和猪膘。但送的礼要严格区分,凡是专门送给死者的,酥油就作点酥油灯或火葬时用,其它食品则在火葬时同死者一并烧掉。送给死者家属的,则大家食用。

到藏族家作客,主人会热情地向你敬献酒和茶。

    当客人坐定之后,主人立刻就给客人端上一杯香甜的青稞酒。其礼仪是:先斟满杯,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刻又添满,客人再喝一口,连续添三次,客人喝三口,最后添满一杯,客人就必须一饮而尽。此后,主人还会劝酒,但客人可根据酒量的大小,量力自由喝酒了。

    有时到主人家作客时,主人家敬献的是酥油茶。喝酥油茶也是大有讲究的。主人家热情地边陪着客人闲谈,边注意随时给客人把茶碗添满。客人则不能一口把酥油茶喝干。如果刚在别人家喝过茶,此时不想再喝了,主人敬献给你的茶就不要动;如果喝了一半,主人再添满后,不想再喝了,也不要动它,等到你告辞离去时,再把没有动过的酥油茶一口气喝干。

    逢年过节时,到主人家作客,无论酒和茶,当主人家敬给你时,则必须先喝三口,再把斟满的一饮而尽,主人家就很高兴,不然,就会怪你不懂礼节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6175971/852347219.html

更多阅读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韶关学院09汉语言文学一班 陈婷指导教师:温阜敏摘要:藏族天葬习俗是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折射,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藏族天葬是也是人民最

藏族礼仪风俗 藏族民族礼仪

藏族礼仪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_hhhuorui 风流茶说合

自古以来,酒和性就是双胞胎。我们经常说借酒助兴,无酒不成席,可在我看来,酒能助“性”也许更为贴切。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中,饮酒成为了一部分人所谓的“时尚”,他们会说酒是好东西,它是人们社交往来中的必须品,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可它更

社交红利读后感 社交红利赚大钱

     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在内的不同形态社交网络的次第崛起进入主流,为业界与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社交红利。每时每刻,海量的用户、流量、注意力乃至收入从一张张庞大的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到外界合作伙伴的产品、网站上。自社

早茶 早茶-茶点,早茶-文化

早茶,汉族社交饮食习俗。早茶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和江苏扬泰地区。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

声明:《藏族社交往来习俗》为网友向日葵的約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