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 立秋如何中医养生

 

爱华保健知识配图

  农历的立秋保养,遵照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运: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治病: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

  8月7日是廿四节气的“立秋”。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8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季节意义上来说,立秋也就是说这一天起秋天开始了。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我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今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我们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祖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

  中医认为立秋的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夏日和长夏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这不但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还能补养身体。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广东民间总结出本土地域特点的四季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饮食上这节气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类的汤,因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满足机体代谢,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胆固醇,没有吃肉制品的后顾之忧,且还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此外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此节气之用。宜食的豆类粥品有红豆、绿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还有一些如小麦粥、黑米粥、莲子粥等都是对此节气十分有益的。

  在汤品上解暑养阴的有冬瓜银耳煲去皮老鸡,健脾利湿的粟米煲猪骨,去积通便的白皮白心番薯煲大芥菜,消暑生津的海蛰马蹄煲排骨,坠火下气的冬瓜干、竹芋干、粉葛干煲鸡脚鲫鱼,健脾补益的清补凉煲猪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二十四节气<<

  进入秋季,燥气过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燥邪为病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易伤肺,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故外界燥邪极易伤肺和肺所主之地。二是燥盛则干,燥邪耗伤津液,人体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皱裂,大便干燥、艰涩等等。故应遵循 “秋季养阴”的法则,选择滋阴润燥、滋补润肺、清热降火的膳食。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萝卜、橄榄、梨、甘蔗、饴糖等。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根据秋季的气候特点和易生疾病,向诸君推荐几种方便、经济的。

  (一)粥类

  l、薏苡仁粥。取薏苡仁30~60克,粳米100克。将薏苡仁与粳米同放入锅中,水煮,熬成粥即可。此方健脾止泻、利水渗湿、祛湿除痹。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之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泻泄、湿阻引起的四肢拘急、风湿痹痛,湿热壅滞之肺痈、肠痈等症。

  2、核桃粥。取核桃肉1 5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与核桃肉一同放入锅内,加白糖适量、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转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具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肺燥咳喘、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症。

  3、麦门冬粥。取麦门冬1 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此方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燥咳、劳嗽咯血、胃阴不足之口干、口渴,及心烦失眠、阴虚有热、身热夜甚等。

  (二)羹类

  1、鸭蛋银耳羹。取鸭蛋一个,银耳1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泡软,用水熬煮至软熟,鸭蛋打至碗内调匀,然后倒入银耳羹内,加入适量冰糖,鸭蛋煮熟即成。此方滋阴润肺。适用于肺热咳嗽、久咳、咽炎、咽干痛、口渴、大便干结等。

  2、莲子芝麻羹。取莲子肉20克,芝麻1 5克,白糖适量。先将芝麻炒香,研成细末,莲子加水煮1小时左右,再加入芝麻细末、白糖,再煮几分钟即可。此方补五脏、强肝肾、清心安神。适用于肝肾不足的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肺阴虚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症,脾胃阴虚的大便于结,还可用于心肾不交或心肾两虚之失眠、心悸、遗精、尿频、白浊、带下、脾虚泻泄等症。

  (三)炖品

  l、百宴南瓜。取嫩南瓜一个,五花肉250克,粉丝少许,鸡蛋1-2个,姜、葱、味精、盐等调味品适量,高汤一碗。先将南瓜洗净,从有蒂的地方切去一个盖,挖去中间的瓜瓤待用,五花肉剁碎,粉丝用温水泡软后,切成小段,然后将五花肉、粉丝、姜末、葱花、盐、味精等搅在一起,加入适量高汤打入鸡蛋,搅匀成肉馅,将肉馅放入南瓜内,将盖盖上,放入一大盘内,隔水用大火炖3~4小时即可。此方补中益气止咳、清热解毒。适用于脾胃气虚之纳呆、消化不良、腹胀、体虚咳喘等症。

  2、山药百合炖兔肉。取淮山药、百合各30克,兔肉 200~300克,生姜、盐等调味品适量。先将兔肉洗净,切成小块,然后与淮山药、百合及适量调味品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 1小时即可。此方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因肺脾肾不足引起的久泻久痢,尿频,食少便溏,肺热咳嗽,虚劳咳嗽,慢性气管炎,及老年性糖尿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但进补不可乱补,应特别注意: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把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费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立秋养生 立秋如何中医养生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转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个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立秋的专用药与西瓜皮榨成汁调成饼状敷于神阙穴。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节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过渡性季节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阶段立秋处暑白露四十五天其气候特点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一方面早晚有秋凉;秋分寒露霜降四十五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6067271/899218601.html

更多阅读

芳香保健师具体做什么的就业前景如何 中医康复保健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工作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据世界卫生部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每100名人群中,健康者占15%,病人占15%,亚健康者占70%,中国的13

立秋养生 立秋如何养生

  立秋的意义  立秋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并且会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为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

天气热注意防暑的短信 立秋如何防暑热

  养生专家提醒市民,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养生的重点依然是防范暑热侵害。立秋如何能防暑热呢?  立秋后仍要防暑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之前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逐渐减

立秋养生 立秋如何中医养生

&#160;爱华保健知识配图  农历的立秋保养,遵照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运: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治病: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  8月7日

如何诊断秋燥 立秋如何预防秋燥

  不知不觉快立秋了。立秋即是秋季的开始,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8212;&#8212;燥。秋燥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具体该怎么应对呢?  祖国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

声明:《立秋养生 立秋如何中医养生》为网友怪怪怪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