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副粘病毒感染
发病原因及症状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疱疹病毒感染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性传染病,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番鸭、麻鸭最易感染发病。成年鸭发病与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的小鸭发病较少。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节易流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潜伏期2天~4天,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病鸭食欲减少或停食,流泪,眼有脓性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病鸭下痢,稀粪绿色或灰白色。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极度不好,一般病程为2天~5天,慢性病例可拖至1周以上,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轻飘。病理变化以心、肺、肝、肾、脾、法氏囊广泛性出血、变性为特征。
预防及治疗预防该病可注射鸭瘟弱毒苗,疫苗对20日龄的小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如一旦发生鸭瘟,须采取严格封锁消毒措施,病死鸭深埋或焚烧,粪便、羽毛、污水须经消毒,垫草要烧掉,不再重复使用。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应以预防为主。
鸭瘟
发病原因及症状鸭瘟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雁等水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最易感染发病,北京鸭敏感性较差。在鸭瘟流行时,成年鸭发病与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的小鸭发病较少。鹅虽然亦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广泛流行。
鸭瘟的发生主要是购入病鸭或病鸭群中带毒的鸭,其排出病毒传染健康鸭群;或者是由于健康鸭群与病鸭群同群放牧,经感染的水源与食物而传染;亦可能是由于使用被病鸭排泄物如粪便污染的用具、运输工具、装过病鸭毛的口袋、与疫区或疫场人员的往来等都可能造成鸭瘟的传播。鸭子食入或饮入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经口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易流行,尤其是水网地区。
预防及治疗不从鸭瘟疫区进鸭,如果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经隔离饲养2周以上证明健康后,方能与原鸭群合群饲养。同时注意不要到鸭瘟疫区水域放牧。严格对鸭舍、运动场、管理用具、运鸭车辆和鸭笼等消毒。
可用0.3%的过氧乙酸或0.2%的火碱水或用5%的漂白粉液消毒。对受鸭瘟威胁的鸭群,可注射鸭瘟弱毒苗,疫苗对20日龄的小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 个月;成年鸭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免疫的母鸭可以通过蛋将抗体传给雏鸭。雏鸭到13日龄时,抗体大多消失,即无免疫力。雏鸭1日龄时注射疫苗,免疫期最多1个月。
一个地区一旦发生鸭瘟,必须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措施,进行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每只鸭注射l毫升疫苗。禁止病鸭外调或出售,停止放牧,病死鸭深埋或焚烧。粪便、羽毛、污水须经消毒,垫草宜烧掉,不再重复使用。
小鸭病毒性肝炎
发病原因及症状该病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原为鸭肝炎病毒,本病毒对环境因素抵抗力强,鸭场一旦污染,难以彻底消除,它主要通过病鸭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该病仅发生于5周龄以下的小鸭,特别是3周龄以下的雏鸭更易感染,且死亡率高。
病鸭精神委靡,缩脖,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迟缓,食欲下降或废绝。发病半天到一天即发生全身性抽风,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所以有“背脖病”之称。两脚痉挛性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旋转,一般病鸭出现抽风后十几分钟死亡,有的可持续5小时左右才死亡。也有的雏鸭死亡之快相当惊人,看不到明显症状
预防及治疗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鸭场的防疫消毒至关重要。严禁从发病鸭场或孵房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未经消毒进场。成年种鸭开产前皮下注射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2次,每次1毫升,间隔2周,开产后3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
经注射过疫苗的种鸭所产的蛋即含有抗体,所孵出的小雏鸭体内的抗体可维持2周~3周,能保护雏鸭在最易感染的时期不感染鸭肝炎。有时也可在3周龄~4周龄时注射1次疫苗直到出售。如种鸭未曾注射过鸭肝炎疫苗,可以用弱毒疫苗免疫1日龄雏鸭,使小鸭获得主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