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当,通常用于午餐、外卖、工作餐等场合。那么,便当餐怎样吃才健康?
健康的午餐 应以五谷为主
炎炎夏日的正午,在都市石屎森林里劳作的白领们开始利用有限的工间“觅食”。想到单位食堂的大锅菜就没胃口;外出拼饭的成本越来越高;叫外卖,常等到饿得前胸贴后背,送来之后图片与实物经常偏差巨大。上班族有充足的理由把工间餐吃好点,可现实总是不怎么美好。最近,记者接触了一些公司白领,发现在吃的问题上,不少人另辟蹊径,力图让活着并吃着这件事变得更加美好。
便当
其中一种方式是自带午餐便当。不少公司办公室里都有微波炉和冰箱,这为保存和加热自带便当提供了便利。
另一种方式考验公司财力和管理层的心意。在开发区上班的小叶甚至可以在公司做饭。这全因她的公司有间向员工开放的“企业厨房”。虽然每天工间钻厨房不太可能,但在工业园区周末无处消遣,却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在公司厨房里一起做一起吃,或者请管理厨房的大厨教教烘培。老板和员工还可以一起相约做菜,这倒也成了一种沟通上下级关系的社交娱乐方式。
如果准备带饭上班,或在“企业厨房”里“开小灶”,做的菜式当然要既方便又健康。在广州从事团膳工作的企业掌门人李新喜为我们设计了一份营养全面的菜单。她认为健康的午餐应以五谷为主,搭配尽可能丰富的蔬菜、瓜类及水果,还要有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在选择荤菜时,尽量选择较清淡的海鲜类,因为其不像其他肉类含较多脂肪,同时还富含钙、镁、铁等元素。
便当的由来
最早源于南宋时期的俗语"便当",意思是"便利的东西、方便、顺利"。传入日本后,曾以"便道"、"辨道"、"辨当"等当字(当て字)表记。 "便当"一词后来反传入中国是源于日语"弁当"(音:bentou)。更多已经简化翻译成Bento了,在大陆大部分地区习惯称为"盒饭",即盒装餐食。在台湾地区一般称为 便当,通常用于午餐、外卖、工作餐等场合。"便当"与"盒饭"在用法上有细微差异,"盒饭"一词更倾向于简单粗糙的饭食,如"日式便当"一词,就很少被说成"日式盒饭"。
日本人对做便当很执着的追求着
日本便当,都是一些谙熟骗术的人做出来的。
拿寿司便当来说,那最好吃最有色彩的,一定放在上面,比如蟹子寿司,那橘红色的蟹子,是众星捧月里的月,先"色"夺人,卖相一流。去掉蟹子之后,便每况愈下,一层比一层暗淡。原来,寿司的配菜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卖的时候是依次从上而下排放的。最上面的那层荤菜,炫目夸张,常常作虚假承诺,如果没有这层诱饵,谁愿意去吃最底下的那块冷饭团。做寿司便当的人,是不是也知道人生每况愈下,何以偏偏将悦目的那部分翻到面上来?
大约,人生也像一盒寿司,人人都要面对好、中、差三种菜,相当于三种不同的际遇。有些人会先吃掉差的,然后吃中的,最后才吃好的。他们说,笑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生活应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看看古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将来断送今天,读书就要读到"头悬梁,锥刺股",以及"闻鸡起舞"。所谓先苦后甜,否极泰来。这种人,一般都是老人。
有些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好的,然后吃中的,最后吃差的。怎么痛快怎么来,明日有愁明日忧,体现人类追求快乐的本性。这种人,一般都是孩子。
有的人,先吃好的,然后再吃差的,最后是中的。他们认为:趁着年轻精力旺盛,味蕾发达,感受力最强的时候,吃最好的,使幸福来得浓烈一些。否则,等到年纪大了,味蕾也退化的时候,便食不知味,若到食不知味才吃最好的,等于糟蹋美味,又糟蹋了自己的前半生。吃完最好的,就吃最差的。那时正值中年,心智成熟,韧性最强,方能咀嚼生活的艰难,或许还能扛住接二连三的折磨。有了这样的铺垫,最后再吃中等的。这么想的,一般都是成年人。
一盒寿司,能给人这样的联想,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除了寿司便当,还有幕内便当,公司便当,爱妻便当……有一款妈妈便当是这样的:黑漆红底的盛盒,底下是白色的米饭,米饭上面是牛扒,牛扒上面卧着几块蟹柳,旁边还有三个娃娃头。细看那娃娃头,原来不是玩具,而是菜:鱼肉丸片,生鱼片,海螺肉,番茄,青瓜,薄烧,紫菜卷,每样一点点,凑成了三张长相、发型各异的小脸蛋。
一个便当可以传递这样的感官之美,简直让人无从下箸。
吃到嘴里,才感到整盒便当从繁华绮丽又归于平凡,声色隐退,像一台好戏散了场一样。
便当其实就是我们的盒饭,都是家常菜,里面的每一种素材都是这样貌不惊人。它的全部秘密,就在编排上:谁先谁后,谁左谁右,谁多谁少,都得拿捏到位。就像一台戏总得有人策划一下,这时候骗子即是导演。有了导演,盒饭就不再是盒饭,而变成了便当。骗子的心术有时就隐藏在容器里,有的便当盒,分隔成若干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只放一个品种,把菜放进去,便成首饰一样精致,一格格摆好之后,竟有一种参差和谐的美感。你吃的时候,兴奋之中又有点惴惴不安,吃一样就少一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