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爬鬼见愁,心脏未必好
“关于运动,在患者中间还存在一个误区,即总觉得运动量越大,效果越好。”专家表示,心脏病患者运动必须适量,绝不要逞强,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专家介绍说,他曾遇到过几个打网球猝死的心脏病患者。这些患者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患病后积极运动,但他们的运动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发生了意外。可见,患者运动量太大,很可能是在逞强,未必就是心脏好、体力强的表现。
运动超量后就开始无氧运动,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体力不但不会提高,还会退步。
专家还强调,心脏病患者在运动时及之后,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说明是运动量、强度过大。判断运动量的标志包括:运动后次日早晨感觉疲劳;运动中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异常;运动能力出现下降。判断运动强度过大的标志有:运动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谈;大汗、面色苍白;不能坚持运动;心悸。此外,运动前后要数脉搏,以运动后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为宜。
走路是最佳选择
心脏病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选择患者本人喜欢的运动,而且能长期坚持;最好是有氧运动,即下肢和上臂大肌肉群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至少能持续10分钟或更长时间,而不会感到不适;对心脏来说是安全且确实有益的。
“按照上述要求,步行是心脏病患者最好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可随时调整速度 ,也不需要什么成本,几乎人人都适合。”专家介绍说,如果每分钟步行25米到55米之间,那METs为1.5—3.0,多数重症患者也可以坚持下来。若每分钟能走130米,那METs为6.7,比快速骑车的运动量都大。
“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每天走8000—10000步,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周玉杰说。
专家指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活动方式存在诸多误区,这也给心脏病患者康复造成了阻碍。“在很多患者、家属,甚至医护人员眼中,在床上用便盆是方便、省力的方式。实际上,这一活动的METs达到4.0,和扫地(METs为3.0—5.0)差不多,对高危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猝死。我认为,用便盆是不自然的排泄方式,会比下地上厕所更费力。同时,不少人觉得性生活是耗费体力的事情,但它的METs只有3.0—5.0。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家属都应该了解日常生活活动的消耗量,以免自己错误的理解,使病情加重。”
锻炼三部曲
准备活动:首先数脉搏,做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防止关节和肌肉损伤,同时逐步增加心率,使心脏和肺逐渐进入状态。
有氧运动:再次数脉搏,进行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等。
放松活动:数脉搏,进行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让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运动时突然停下来是不安全的,运动结束时再数一次脉搏。爱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