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学名:Dendranthemaindicum)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头状花序的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野生地带,以下就是爱华网小编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野菊花的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野菊花的种植技巧
1.生活环境。野菊花喜温暖较干燥的环境,较耐寒,不耐高温,一般土壤开化解冻后就可萌发。15℃左右生长旺盛,不耐涝,土壤过湿易患锈病。要求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易获得优质高产。
2.栽培技术。野菊花的繁殖方法很多,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分枝插条或分根。目前生产上多用分根繁殖法,这种方法繁殖速度快,品质好,产量高。当幼苗长到10厘米时即可定植。定植按30厘米行距(每畦3行)、20厘米株距进行栽植,使幼苗直立,根斜栽。栽后稍镇压,随即浇水促缓苗。可支小拱棚保温保湿。缓苗后茎叶开始生长时撤掉小拱棚,同时中耕松土,促使根系发育。为了促使侧枝生长,秧苗每长15~20厘米就摘心1次,这样每摘心1次都可促发1次侧枝,以利于嫩茎叶的丰产。为防止侧枝倒伏,可以支架和适当培土。
3.野菊花益栽。每个育苗盆内只能栽1株,修剪时留4个侧枝,分别将其引向4根支竿进行造型,可作为花卉观赏。在整形中必须将野菊花丛生的枝叶打掉,以增强整形效果。
4.采收与食用。可在株高10厘米左右,将枝条密集的细弱枝及叶片丛生的大叶采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包装上市;也可采收幼嫩的秧苗,去掉根部后扎把上市。如果需要多次采摘,可以在植株枝条长到15厘米左右时摘心,这样有利于腋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然后趁枝条幼嫩时采摘如果枝条基部纤维化了,可将其嫩芽梢部分剪割下来,而纤维化的植株还可继续培养,使其现蕾开花,将蕾或花采下在阴凉处风干后做饮料。
野菊花的价值
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野菊花对夏季蚊虫叮咬后的红肿脓包具有 杀菌去肿的作用。
1、无名肿毒。用 野菊花连茎捣烂, 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另以药渣敷患处。又方:野 菊花 茎叶、 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仍以药渣敷患处。要出汗才好。又方:夏日采 苍耳叶,秋日采 野菊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2、天泡湿疮。用野 菊花根、 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3、瘰疬末破。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以药渣敷患处。
妙用
1、用野菊花50克煎水成200毫升溶液后,将溶液冷却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冻成许多小冰块备用(一般的冰箱都配有做小冰块的模具)。
2、每天用洗面奶洗过脸后,用一块冰块涂擦面部,每次涂擦10分钟左右,每日二次。坚持一周即可见效,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一方法便可控制痤疮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