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的情形 自首的十种常见的认定情形(2)

  四、供述同种罪行的,能否成立余罪自首

  根据《解释》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余罪自首论;属同种罪行的,则以坦白论。但是,具体适用这一规定时仍时有争议,焦点在于行为人供述的罪行与判决已确定或者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行是同种罪行的,应否认定为自首。

  从法理上讲,供述同种罪行的应当予以认定。理由是:

  1、这一解释与法律规定不符。从《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来看,仅是规定余罪自首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其他罪行”,即司法机关还没有发现的罪行,并没有限定行为人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异种罪行。《解释》将其限定为同种罪行,显然缩小了余罪自首的成立范围,不利于对被告人权益的保护。从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来看,对某个条款、字词等无论是作扩张解释还是限制解释,都必须是有利于被告人的。这一解释违反了基本规则,属不当解释。

  2、这一解释没有准确把握自首行为的实质。自首行为的意义在于行为人的主动供述行为既免除了司法机关为侦破查明案情所需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从而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又反映出行为人主观上的认罪服法及人身危险性的消除或减弱。行为人所供述的罪行是同种罪行还是异种罪行,是供述罪行与先前罪行是否具有同一性、耦合性的问题,并不是供述行为本身是否成立的问题,更与所供述罪行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无关。既然行为的性质是一样的,处理上就不应区别对待。

  3、《解释》作坦白处理对行为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完整。因为坦白是一种酌定情节,司法机关可以考虑从轻处罚,也可以考虑不予以从轻处罚。

  4、这一规定使认定自首会受司法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定罪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判断的一种活动,其结论难免带有个人意志色彩。但是,将是否是自首与罪行的类型联系起来,则会导致不恰当的结果。

  5、这一解释不利于刑法理论的创新。因为行为人在服刑期间供述同种罪行,尚可先对新罪适用自首的规定判处刑罚,再按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将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但行为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供述同种罪行适用自首则存有困难,因为司法惯例是判决宣告前对同种数罪不适用数罪并罚,而是作为一罪处理。

  五、“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认定

  一般认为,“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查询表现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保安部门或其他有关组织在没有掌握犯罪的基本事实或者根据现有证据不足以断定某人实施了某种犯罪时,仅凭工作经验或个别线索对被怀疑对象进行的询问或调查。司法实践中认定“形迹可疑”型的自首,关键要分析两点:一是司法机关是否掌握了行为人犯罪的一定证据或者线索;二是行为人当时不如实交代,能否作出合理解释。

  六、“犯罪后滞留现场”是否视为自动投案行为

  实践中,有的行为人犯罪后未逃离而是滞留在作案现场,由此被公安机关捕获。作案后未逃离现场,亦未对抗警方的抓捕,在客观上便于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到案后亦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故基本符合自首的立法意图。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与逃离现场后主动投案供述者属典型的自首相比较,未逃离现场并配合、服从警方要求就擒者,其主动接受审判的倾向性更明显,自然不影响自首性质的认定。

  七、如何界定主动投案后的辩解与翻供

  司法实践中,犯罪分子投案自首后,在庭审中往往会将故意犯罪辩解为过失犯罪,或者辩解为主观上无犯罪意图。对犯罪分子的这种行为,是继续认定自首情节,还是认定其是在翻供,这也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见的问题。翻供是为了逃脱罪责,是犯罪分子在没有任何法律、事实、证据方面的依据时否定自己的罪行。

  犯罪分子如果翻供,就会丧失“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要件,从而不能成立自首。但这里需将正当辩解和翻供区别开来,正当辩解是被告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犯罪情节、定罪量刑的证据等发表看法,而非否定其所实施的客观行为,与翻供有着本质的区别。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明确指出,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八、对象犯之间的自首与立功

  关于对象犯的自首和立功问题,一般认为,当行为人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时,必然牵涉到对象犯的犯罪行为,这种交代行为仍然属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范畴,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九、纪检调查期间交代问题是否认定为自首

  对于在纪检监察机关采取调查措施后如实交代自己问题的,司法实践中大多都认定为自首。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践中,不少调查虽然名义上是由纪检监察机关执行,实际是抽调检察机关、法院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专案组负责调查,并且采取调查措施之前,有关机关一般均已掌握了被查处人一定的犯罪事实及证据。

  纪检监察机关事先已经掌握有关事实和证据,对被查处人采取调查措施后,被查处人在向其出示有关证据后,才交代犯罪事实的,当然不能认定为自首。纪检监察机关事先掌握的有关事实和证据经查不实,被查处人在调查期间主动交代了其他不为所知的犯罪事实,此种情形符合投案自首的条件,应认定为自首。被查处人在调查期间,除了如实交代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外,还主动交代了与纪检监察机关掌握的不同种罪的犯罪事实,则应当认定为自首。如系同种罪行的,则不能认定为自首。

  十、二审期间的自首认定

自首的情形 自首的十种常见的认定情形(2)

  二审期间的自首认定应严格遵循依法原则和上诉不加刑原则。依法原则要求严格依照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自首。因此,被告人一审阶段始终翻供,二审期间又如实供述的,二审法院不能再认定为自首。反之,被告人一审阶段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条件而被认定为自首,即便在二审期间翻供的,二审法院也不能改变对自首的认定。因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自首符合法律规定,而二审期间受上诉不得加重对被告人刑罚的规定限制,故改变对自首的认定没有实际意义。

  相关阅读:

  自首与坦白的关系

  广义的坦白包括自首。狭义的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被司法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自首与狭义的坦白之间的相同之处是:

  (1)二者都以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

  (2)二者在犯罪人归案之后都能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3)二者的犯罪人都具有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4)二者的犯罪人都可以得到适当的从宽处罚。

  (5) 二者都是法定从轻处罚情节

  二者的区别是:

  (1)自首是犯罪人自动投案之后主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坦白是犯罪人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2)自首的犯罪分子悔罪表现较好,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小;坦白的犯罪分子往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迫认罪的,其人身危险性相对较大;

  看过“自首的十种常见的认定情形”的人还看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5274471/885053817.html

更多阅读

最可爱的十种狗狗品种 世界上最可爱的狗排名

最可爱的十种狗狗品种——简介狗狗做为人类做好的朋友。它们之间也有品种的区分,每个品种有每个品种不一样的性格与特点,从它们最原始的角度来区分,我们就来看看最可爱的十大狗狗品种有哪些吧!如果大家觉得不适合,也可以来吐槽一下呢!最

十种不健康饮品,你知道吗? 亚健康的十种常见症状

据资料,十大不健康饮品是:第一名:碳酸饮料 1造成肥胖: 2影响消化: 3损害牙齿健康: 4导致骨质疏松: 5易患肾结石。第二名:苏打饮料1 苏打饮料会毁坏牙齿 2苏打饮料会使人增肥 3喝苏打饮料使你对其他更加有利于健康的饮料摄入量减少,这会让

女人喜欢男人的十种表现图文音画 男人情商低的十种表现

女人喜欢男人的十种常见表现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多半会不顾一切的奋起直追,大有誓不到追到手决不善罢甘休的势头。而女人总是不紧不慢,向喜欢的男人不断的暗示,引导,最后关起门来,伏击取胜。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规律的东西可言,但是经历

声明:《自首的情形 自首的十种常见的认定情形(2)》为网友稚始稚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