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 大多数人只从法国人身上学到了皮毛

  每个人都会说法国人热爱漂亮生活,有风情。但我们基本上忽视了法国生活真正的价值。有的人只是随声附和地夸奖些皮毛,许多人还会将法国的浪漫视作某种华而不实。

  我们张望了这么多年,却还是隔着橱窗,看得到色彩,看不到温度。买回时装,但没有买到那些时装里的道德与情感。

  作为一个时尚的,浪漫的,追求享受的人群,人们花太多时间关注法国的外表,而太少关注它的血肉。关于风格的形成,关于美好生活,我们原本可以从法国人身上学到更多东西。

  一

  法国人给外人带来的最大的贡献,也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巴黎现在发出的消息是:做事要有风格。我打心底也赞同这个观点。”

法国人 大多数人只从法国人身上学到了皮毛

  这句话是硅谷投资大师保罗•格林汉姆说的。他说:“巴黎是唯一一个人们真心在乎艺术的城市。在美国,只有阔佬们才买原画,即使那些久经世故的老手最多也只能冲着画家的名头去买画的。但是在巴黎,你黄昏时分透过玻璃窗,会看到人们真的在乎画作画得好不好。”

  如果没有精致的物质生活,恐怕你也很难证明内在的优雅和高贵。法国人对漂亮生活的热衷是内在生活态度的延伸。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对那些浮华的生活和漂亮的衣着产生误解。法国人里最有名的设计师可可·香奈儿说,服饰的美感永远都只是道德忠实性与情感真实性的外部再现。

  同样,法国人对生活的享受,正是因为有内在道德和情感的支撑,才显得可贵。“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当海明威说这段话,他指的那些伴随一生的东西并不是妆容、橱窗和享乐,而是那种渗透进身体里的态度。

  二

  法国人热爱享受,但他们对“如何饮用干邑”一类饮食细节的讲究不只是装腔作势的礼仪,他们是认真地相信其中的艺术感和精神享受。我在法国见到过对于酒的调配和放置时间要求最准确的品酒师。喝干邑的时候,为了追求最纯正的口感,他们更喜爱直饮,连加冰也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有时候,这些喜好直接指向一种深层感情。

  曾被国人过分物化的人头马,其实正是极具这种法式精神的品牌。他们只选用产自干邑中心地带的法定大小香槟区域的葡萄酿酒,从采摘到蒸馏到陈年直至装瓶都不会离开这片土地,唯有遵从这种法则生产的干邑才能被命名为:特优香槟干邑。这正是出于法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上对土地的执着。一杯特优香槟干邑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恰如其分的精准的浪漫。他们追求绵密的质地,把酒的余味看得像人生余味一样重要。时至今日,这种对于艺术生活的追求已融入血脉,即使是年轻一代的法国人仍然坚守这种精致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坚持是不是有价值?对很多法国人来说是有的。很多时候,一些看似无用的坚持,可以提升自己心中对事物和生活本身的认同感。

  三

  对器物的迷恋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奢侈。正如正宗的法式宴会,总会配上十几副刀叉,并为特优香槟干邑配上考究的水晶郁金香酒杯。这成了一种近乎固执的搭配理念

  法国人的艺术生活里头有远比“浮华”更深刻的意味。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著名电影《芭贝特的盛宴》,讲的是巴黎女人芭贝特对生活的享受。她原本是一家著名法国餐厅的厨师,因法国革命逃难到丹麦做管家,过着拮据地生活。最终,在离开丹麦回到巴黎前,她用一笔意外之财为争吵的教友们做了一顿法国晚餐。

  电影细致地描绘了芭贝特如何从每一个碟子开始选购餐具、食材和美酒,直到安排晚宴每一道菜端上餐桌的精细流程。最后,这顿精美的晚餐使人们重归于好。它不但展示了法国人的生活享受如何精细,也展示了当生活的精致达到艺术一样的地步,它超脱物质的精神力量是如何显现并且鼓舞人心的。

  当然,法国人的漂亮生活并非一定与“奢华”相关的。最动人是其中表现出来的体面和讲究。在那些并不奢华的生活里头透露出来的讲究更容易凸现法国人生活艺术中被忽略的价值。

  波德莱尔曾经写过关于巴黎的很多小场景。有一次,他见到在公共音乐厅周围的,一位面孔穷苦但神情高傲的妇女,穿着丧服,带着年幼的儿子,随着音乐晃动脑袋。“她的全身散发着显示高傲贞操的香气,用深沉的目光看着那些光彩照人的人”。

  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在非虚构作品《巴黎烧了吗?》里面,二战时战败撤离巴黎的德国军官们展示出法国人生活的强大的感染力。一个军官把窗帘扯下来塞进手提箱,说“以后要用它做衣服”。一个上校临走前写了一张表示感谢的条子:“我离开这所公寓时,里面一切如旧。煤气、电力、电话的账单都已经付清,看门人的小费也已给过。”他告诉房子的主人:“三卷本的伏尔泰文集,阅后已放归书架原处”,然后又附了一张钞票,“赔偿我借住期间不慎打破的两只水晶香槟酒杯”。

  对漂亮生活的热爱可以感染别人,更重要的是,一同被传播出去的是一些支撑这种生活本身的态度。你叫它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或者说那就是美也可以。

  四

  周围的人都开始意识到要有个人风格。现在,许多“风格指南”也非常流行,无非是告诉你如何穿着,如何讲话,或者如何拿刀叉。人们一会儿追这个风潮,一会儿追另一种风潮,却就是踩不对节奏。

  简单地“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是完全不够的。将夸张的衣服穿在身上,学习郭德纲或者李健的谈吐,其实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有风格的人。风格是一个人的持续表现出来的辨识度,任何简单模仿都是暂时的、易变的,而易变的人没有风格。

  要想获得成功风格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稳定的成熟的内在,一是将内在表达在自己的衣着和容貌、举止上的技术。我们现在学习的通常是皮毛,如何搭配衣服,如何挺胸。更重要的东西却没有得到重视——真正决定你风格的是:你如何评判是非,如何理解与他人的关系,你认为什么是体面?什么是美?

  这是法国人可以教给我们的事。巴黎是有它的风格的,它不轻浮,因为那些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有深入骨头的支撑。相反,中国很多城市即使举办20次时装周,恐怕也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对个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5265671/14119735.html

更多阅读

生女儿会更幸福,为何多数人都想生儿子? 干女儿的幸福生活

生女儿会更幸福,为何多数人都想生儿子?研究:国内家庭生儿子幸福感不如生女儿近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

十二祗人神所在法 神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祗人神所在法∶建日(不治足。一作头。禁晡时)除日(不治眼。一作膝。禁日入)、满日(不治腹。禁黄昏)平日(不治腰背,禁人定)定日(不治心,禁夜半)、执日(不治手,禁鸡鸣)破日(不治口,禁平旦)危日(不治鼻,禁日

邓力群之子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

时间:2012-02-24 10:23:52来源:大风网作者:邓英淘、王小强一、多数人的现代化王小强:有个问题,在我脑海盘桓多年。1992年,我在剑桥时读了你这本书。当时Peter Nolan异常兴奋地向我推荐,还把你来访的细节,你的神态﹑作派,从头到尾,讲得神采飞扬,说

声明:《法国人 大多数人只从法国人身上学到了皮毛》为网友浮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