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钱照样能看好病
文/袁文良
谈起就医看病,不少人仿佛都有话想说,有人认为现在看病的价格缺少章法,也有人讲钱没少花却没看好病。近几年,在相当一部分医院随便一张处方都要上百元,一些特殊的检查动不动就要上千,如需要做手术,其费用还要增加。自费的当然吃不消,就是参加医保的,那有限的一点点医疗费也经不住几下折腾。
那么,如何才能少花钱看好病呢?笔者认为,这要从病人和医生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从病人方面讲,应该有个观念的转变。人生了病,但并不是遇病就要用药,用药也并不是非得多种药一同用,更不是必须使用好药。我们中国人仿佛比较重视吃药,不少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往往是饭后服用一把药,殊不知这些药吃到肚子里有时会使药效相互抵消、干扰,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北京一位医学专家曾对近万名病人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用药种类的多少与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服用5种以下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只占3.5%,服用5至9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占10%,服用10至14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则占28%,服用15种以上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竟占54%。由此可以看出,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也就越大,而且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正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一些重病患者。现如今,患者若到一些分有各类专科的大医院去看病,医生大多从自己从事的本科疾病去分析诊断,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病人的全身情况。如果一个人有几种病,分别去看几个不同的科,医生自然是各开各的药,这样一来,病人就难免一下子取许多药,不但多花了钱,而且还不知道这些药中有没有药效相同或相近甚至相互“打架”的情况,如此这般,恐怕就是有点“药多为患”了。
当然,做到少花钱看好病单靠病人注意是很困难的,病人虽然都希望省钱,但同时又都希望把病治好,有些病人还表示“只要能把病看好,花多少钱不在乎”,但哪些钱是非花不可的,哪些是可以省下的,还得靠医生拿主意。
对医生来说,除去一个医疗道德问题外,也存在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疾病的诊断最重要的是靠医生的经验和知识,靠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靠医生自己临床的思维来分析病情,决定对策,并在诊疗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修正。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诊断也是可以的,但应该是经过医生认真考虑的,确诊对哪个病人是必需的,而不能轻易的“撒大网”。如果客观上存在几种类似的检查治疗方式,医生则应从病人利益和社会效益出发,结合实际病情的需要,充分考虑“效价比”。应该肯定,既能治好病,又能在费用上精打细算的医生才算是真正有本领的医生,而这正是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和信赖的医生。
顺便说一下,当前不少中西药品都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在外形包装上下了过大的功夫,导致成本上升。药品包装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药品变质损坏,能否被广大患者接受,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实际疗效,与包装华丽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病人、医生和其他与医疗保健有关的人都能提高认识,就会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把医疗费降下来,人们也就能够达到少花钱也能看好病的目的了。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ywl7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