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春联流行的发源地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不过,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正是南京。
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记》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之后,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微服出行,见一家人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不识字的阉猪佬,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朱元璋一高兴,就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经朱元璋的推崇,当时文人把题联作对当成雅事,写春联成为社会风尚。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住宅门上“福”字要正贴
过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福”字。随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书法越来越多,后人集书的《千福图》则集中了“福”字的各种写法。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对于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的说法,徐艺乙很不赞同,他表示,那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住人屋子的门上一定要正着贴“福”字,只有牲口棚例如牛棚、猪圈的门上“福”才会倒着贴。
吃年夜饭前先祭祀先人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请回。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年夜饭的几道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年夜饭一定要全家人同吃,万一家人因为特殊事情不能回家,也要在吃饭时摆上其座位,放好筷子等餐具,给其盛上一碗饭,说:“这是你的饭,希望你在他乡平安无事,也能吃上和家乡一样的饭菜。”
守岁是为了躲避怪兽“年”
年夜饭要慢慢吃,吃完还要守岁。为什么要守岁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远古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晚上,年兽就要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三十晚上不敢睡觉,坐等天亮,等年初一早晨才敢出门。有一年人们放松了警惕,年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