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过去了,除了满满的祝福,另一大收获莫过于一个个大红包了,不过,你知道红包的由来、红包的来历是什么吗?
红包的由来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每年春节期间有发红包的习俗,部份地区是已婚者发给未结婚的亲友。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
红包的来历 红包的传说
古时候,在大年三十晚上一种叫做“祟”的小妖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老年得子异常宝贝,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祟”半夜来袭被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吓退,事情流传开后,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红包的历史沿革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以后,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如今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春节发红包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由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