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末日》一共拍过十几次,包括电影和迷你剧,光是默片年代就诞生了四部作品,而且一百多年来用的标题始终不变。其中最出名的是1935版和1959版,后者还出自塞吉奥·莱昂内之手,虽然你看上几遍都不会看出“镖客三部曲”的影子来。
庞贝的故事一再翻拍,表明好莱坞的题材荒其实是个伪命题。只要题材不具鲜明的时代性(史诗题材通常如此),又具有普世的商业美学(角斗士和灾难场面全世界都爱看),就会一拍再拍;而那些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的电影,再卖座连不会出续集,或者过几十年才出。总之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我相信不出二十年,庞贝的故事会被再度翻拍。
剔除灾难元素,这版《庞贝》就是一部标准的剥削片,片中的大小转折,你可以从任何古罗马题材的影视剧寻到原型。被毁的村落和蓄奴的少年,奴隶成长为传奇战神,随随便便结识生死兄弟,一面之缘令贵族女倾心,最后上升到阶级对抗,故事桥段丝毫不比其讲述的历史来的新颖。在《生化危机》的导演保罗·安德森处理下,就像街道塌陷时奔跑的马车一样,没有一丝走偏,四平八稳地完成了娱乐任务。
灾难片分为古装和时装,两者的差别比武侠片和枪战片还大。古装灾难片带有天谴意味,灾难让位于战争、情爱、复仇等人际冲突,比如《天火焚城》,《罗德岛巨像》,以及《庞贝》的几部老版,灾难是神明的象征,主要替人类快刀斩乱麻,了解一切恩怨烦恼。时装灾难片将冲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类互帮互助逃难,偶有坏人也停留在自私、贪财等,没有大善大恶之分,从《大地震》,《摩天大楼失火记》,到最近的《2012》等,一概遵循这个模式。唯一的例外是《泰坦尼克号》,大船倾覆也遮掩不了爱情的光芒,三角恋的张力比汪洋逃生还强,不过一方面故事设置在近代,另一方面该片的编排叙述本就十分古典,改成古希腊船上奴隶与贵族之争,也不会生硬。
本片前两幕,狗血是狗血些,节奏还算沉稳扎实,对肌肉和血浆也毫不吝啬,因而不显沉闷,期间不断给出地震预兆,吊住观众胃口,到了第三幕,精华全面上演。当年看《2012》时我有个遗憾,汽车逃亡时火球不断落在周围,我很想看看它们究竟飞得多高,硬是不给一个镜头。本片则有很多“上帝视角”,火球犹如魔鬼掷出的燃烧弹,呼啸着飞升到半空,瞅准人头簇拥的古城墙猛扎而下,隐约给人在游戏中扮演上帝的掌控快感。灾难花样也不比《2012》逊色,火山、地震、海啸,还有大船像《生死时速2》结尾一样冲进城市,完全是为破坏狂观众量身定做。
最后,火山灰像雪片一样落下,用一种残忍而优雅的方式埋葬了一切。在上帝的注视下,那些争斗本该无谓、可笑、微不足道,但在我们眼里,自由、爱情、忠诚和牺牲精神,仍没有失去光华。如果真有那么一对滚滚袭来的熔岩中无畏拥吻的恋人,足以值得历代诗人传颂讴歌。遗憾的是,保罗·安德森延续了《生化危机》的电子游戏式处理法,所有人物都扁平得让你都懒得去做这种联想。话虽如此,如果有心,你仍能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视觉刺激,去遥想当年欣欣向荣的海畔古城,生灵涂炭的悲绝灾难,以及荡气回肠的英雄凯歌,并期待下一部翻拍会做得更出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