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又是一年仲秋时,随着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的节日气氛开始逐渐浓厚起来,广东也同样不例外。 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广东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有趣习俗,如:烧瓦塔、吃糖鸡、拜月娘、树中秋、荡秋千、观神、 舞火龙、剥鬼皮、放飞孔明灯等。

  烧瓦塔、燃烟堆

  在广东的潮州一带,中秋节有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这是独具南方特色的一个民俗活动,与福建的中秋“烧塔”相类似,广东的烧瓦塔也是用砖块、瓦片等砌成空心塔,塔高一丈余,下面留有塔门,填入树枝、柴草等物,在月上中天时,男女老少全家出动,聚集广场之上,点燃瓦塔内的柴草,烧起火来。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或谈古论今,或闲聊叙旧,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象烧瓦塔一样烧燃,象征着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民间传说烧瓦塔、燃烟堆是因为古时广东为反抗元朝统治,起义时为了便于统一行动,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而沿袭下来的习俗。

  吃糖鸡

  在广东的阳江,有中秋节吃糖鸡的习俗。制作“糖鸡”时,把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然后倒模,可以做出龙船状、宝塔状、雄鸡状等,加少许色素成白、浅红、浅禄等颜色。又好看又好玩又可以吃,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这种古老的手工糖鸡,在全国只有阳江特有。

  吃炸花生饼

  在韶关市马市镇高水村,这里的人们过中秋时要吃炸花生饼。用一个圆形铁具,上面浇一层薄薄的粉浆和几粒花生,放入高温的油锅里,粉浆离开铁具,就成了一块块圆形的花生饼。这是从古时流传下来,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团圆圆。

  舞火狗

  在广东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养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村寨举行舞火狗活动,据当地老人讲,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历史。

  舞火狗的服饰道具主要为线香、竹笠、黄姜叶、山藤。黄姜叶是瑶民祖先的服装,用黄姜叶表演就是为了纪念先人生活的艰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妇女就要上山采摘黄姜叶,为晚上的舞火狗作准备。姑娘们都是村里的未成年少女,她们要在长辈的帮助下捆扎服饰,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

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

  傍晚,姑娘们先在宗祠里奉上狗粮袋,点燃香火,从大门行至祭台前祭拜祖先,感激先人的恩德,祈求风调雨顺。祭拜之后,姑娘们列队来到坪地开始表演舞火狗,少女们围着坪地边舞边唱。结束坪地的舞蹈,她们再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种长存。接着她们还要祭拜菜园,祈求蔬果繁茂,三餐无忧。

  祭拜结束后,姑娘们要穿过长长的巷道,经过曲折的田埂,走向村旁的溪流,将身上配戴解下弃于流水中,以示驱逐瘟疫,保佑健康,再洗净手足,准备参与一年一度的对歌比赛,这是年轻人以此大胆求爱、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时机。舞火狗时,男青年点燃鞭炮,为姑娘们的舞蹈相呼应,现在他们又来到村头与姑娘们隔河相望,他们唱起古老的情歌,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两岸歌声此起彼伏,一来一往,好不热闹。

  舞火龙

  去到佛山市南庄镇,中秋有舞火龙的习俗,寓意年年都好,身体健康,至今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火龙”是用草编制而成,在出场之前,要先插上香烛,再插上头柱香。然后在“龙”身上每隔80厘米处放置一油盏,周边插满寄托着村民心愿的香火之后,火龙开始出游。炮竹和锣鼓开路。村民将近百米的龙身,高高举起,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舞起龙尾,翻腾起舞,场面异常热闹。

  树中秋

  广州人在中秋节有挂灯赏月的传统中秋习俗,是一种喜庆、吉祥的象征,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成各式各样的灯笼。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然后用绳系在竹竿上插上房屋高处,满城林立,入夜徜徉其中,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就像进入了灯的森林,用这种方式来庆贺中秋佳节,也叫“竖中秋”。过去的灯笼都是纸扎的,如今,各种应节灯笼应有尽有,既有用电池照明的塑料灯笼,也有用蜡烛照明的传统纸扎灯笼;既有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也有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卡通灯笼,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剥鬼皮

  元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1279年,蒙古贵族进攻南宋,建立元朝,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在随后的统治时期,百姓受尽欺凌。传说因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一锅蒸熟的芋头。以此来纪念中秋节杀鞑子後,以其头祭月的历史,并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放飞孔明灯

  在现如今广东的很多地方,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孔明灯又叫“祈福灯”或“平安灯”。中秋节人们用放飞“孔明灯”的方式来祈福保平安。相传最初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打仗时所发明,又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外形很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而得名。

  放飞孔明灯最初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来越传越广,人们就把在中秋之夜,放飞一盏寄托美好愿望的“孔明灯”,当成一大乐事。

  荡秋千

  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中秋还有当秋千的习俗。中秋将近之时,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各式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挂满绸花彩带绳子。月上中天之时,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照风俗习惯,女的只能观看不能荡秋千。小伙子们争相比赛荡秋千,看谁荡得高,转得快。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

  游“月娘”

  在古时,人们没有电影 没有广播电视,甚者连书都很少见,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自从讶讶学语时起,就是伴随着奶奶嘴里“月娘”的故事而一天天长大。月娘成了孩子们心中一个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蔑扎成骨架,用纸糊成一轮满月,在里面点上蜡烛。中秋夜,孩子们就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孩子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在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但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中秋月圆之夜,妇女们沐浴之后更新衣,便在院子里或阳台上设桌案,摆上各种新鲜水果和贴着吉祥符的糕饼等作为祭礼,燃烛焚香,当空祷拜,恭候月娘升上中天。祭品以月饼为主,用各种各样的水果搭配颜色,特别要放柚子,是一种保佑的意思。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到了东莞等地,中秋夜晚焚香燃烛拜月娘,是想以“月老为媒”,祈望月老给自己找一个好夫婿。甚至有的地方还有中秋“照月”的习俗,一些久婚未孕的妇女也会在中秋月圆之时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得贵子。难怪有的地方把月亮叫做“月神”,只能说,月亮在古时人们的心中就是个神。做个月亮也不容易啊,什么都得会,什么都要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4863571/368334346.html

更多阅读

亚洲各国中秋节不同习俗攻略 精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

中秋节的习俗英语作文

中秋节的习俗英语作文一:中秋节的习俗The Mid-Autumn is a very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August. A few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ill help to make the house clean a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400字

篇一:中秋节的习俗作文400字_客家中秋节的习俗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

中秋节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各地中秋节习俗因地而有所不同,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

声明:《广东中秋节特色习俗》为网友尐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