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是涵盖孩子各年龄段在育儿时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是对新生婴儿更好的照顾,更好的呵护所需要学的一种知识。因为每个不同月龄的宝宝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呵护及教育方式。从宝宝及母亲双方的角度关注育儿生活,涉及儿科疾病、幼儿保健、孕妇保健、孕期保健、育儿教育等方面。
“我们那儿都讲,防止罗圈腿,要把孩子的腿绑直。可没想到,就是这个讲究差点害了闺女一辈子。”1月10日,4岁患儿的家长、来自菏泽的李女士后怕地说道。
有调查显示,采取紧绑腿的襁褓方式的地区,该病发病率高出十倍左右。该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给患儿造成终生残疾。
案例:为防罗圈绑孩子腿,险酿终生悲剧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来自菏泽郓城。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小孩腿不绑直,就会长成罗圈腿”,“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给她绑腿。”
最初,李女士并没发现这种襁褓方式有什么不妥,可当孩子慢慢学走路时,一些异常开始出现。“一开始,我们家里人都没注意,是邻居提醒,说我们闺女走路有点长短腿,有点瘸似的。”
一直到女儿3岁多,李女士一家才真正意识到女儿的异常。“后来去了好多医院检查,最后在省立医院确诊是髋关节脱位。”李女士说,“当时大夫就说,绑腿可能是让孩子得这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发现得比较晚,已经错过了矫正时机,李女士的女儿最终只能靠手术治疗。“好在还能手术。”让李女士一家感到庆幸的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现在如果不很仔细看,闺女和正常孩子一样,要是再耽误,孩子可能就终生残疾了。”
治疗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后,李女士这才反思“绑腿”的弊端。“后来大夫给讲解说,孩子小的时候,韧带很松,绑紧了很容易造成脱位,脱臼了还不容易发现。大夫还说,绑腿也不一定能避免罗圈腿。”
其实,有李女士这样经历的患儿家长不在少数。1月10日,“一步之家”髋关节脱位病友会在山东省立医院正式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髋关节脱位患儿与其家长,大都有类似的经历。
调查:紧绑腿婴儿“脱胯”发病高十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也就是俗称的脱胯,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医生解释说,该病是指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该病对儿童发育影响较大,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有许多理论阐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其中,臀位分娩的婴儿,该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头位产的。”医生说,这是因为臀位产时胎儿会受到异常屈髋力等。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生活习惯尤其是襁褓习惯也是造成该病的重要原因。统计显示,习惯背婴儿的民族该病发生率低,而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一些家长受“小孩腿不绑直,就会长成罗圈腿”的错误观念影响,普遍采用“蜡烛包”、紧绑腿的不良襁褓养育方式,造成股骨头从关节窝脱出。
传统的“蜡烛包”襁褓方式,是指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然后紧紧地用小被子包住。据说,这样能防止宝宝长大出现罗圈腿。但其实这种襁褓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宝宝肺部发育,还可能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影响髋臼的发育。
“此外,该病还更钟情于女孩。调查发现,女孩的发病率约是男孩的6-8倍。”女孩高发,可能因激素等原因,女孩的韧带相比男孩更为松弛,髋关节脱位发生几率更高。
提醒:发现早了只需矫正晚了后果严重
“除了发病率挺高,该病更重要的危害是发现不够及时。”医生说,该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注意,“往往是到了孩子会走路时,由邻居或其他人提醒,家长才注意到。可到了这时再干预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介绍,跛行常是该病患儿就诊时家长的唯一主诉。“如果是一侧脱位,就是跛行。”医生边说边演示了起来,“如果是双侧脱位则表现为‘鸭步’,就是像小鸭子走路一样,患儿臀部明显后突,腰前凸增大。”
医生介绍,最好的治疗时机是婴儿出生6周以内就佩戴挽具进行干预。“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及早干预,能有95%的患儿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如果发现得晚,或不能正确治疗,可能会造成孩子残疾等严重后果。”
对如何才能更早发现“小儿脱胯”,医生提醒,如果是还不会走的孩子,此类儿童往往有大腿皮纹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脚尖的位置不对称等症状;如果是会走的孩子,一侧髋关节脱位表现有跛行,下肢不等长等,双侧脱位者行走时身体来回摇摆,表现为“鸭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