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性是公文的生命线: 公文是各种社会组织(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科教文组织等)处理国家和 集体公共事务的工具。它以实用为目的,以传递治理国家的策令为内容,因而要求其无论 是思想观点的阐述还是语言文字的表达等等,均须做到准确明了,恰如其分,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用。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毛泽东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所载的86篇公文来看,“准确性”表现得最为突出。而且,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述中,也曾经对公文写作的准确性问题做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从而构 成了毛泽东公文风格和公文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同志对公文写作准确性的论述,集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这部光辉文献中。他 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并且进一步强调 “作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 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 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可见,毛泽东同志极其注重和提倡公文写作的准确性的 问题,把它放在最主要的核心位置。 从总体上看,公文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策见的准确
“策见”即政策、见解,它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具体地讲,就是公文中所要反映和体现 的基本立场、观点,所提出的措施、意见和办法等,必须准确明晰,不容置疑。如果策见不准 确,即使在事实、文法和逻辑方面没有差错,也不能挽救这一篇公文,使其由错误的变成正 确的。这样的公文,对于实际不具任何指导意义,而只能走向反面。 要做到策见准确,就要求在公文中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要鲜明、显豁,提倡什么,反对 什么,必须十分明确,决不能模棱两可,含混隐讳,让人难以捉摸。在这方面,毛泽东公文写 得很具特色,不妨归结为八个字:“思想深邃,策见分明”。例如《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1948年2月15日),这篇指示的第二条内容是:新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打击地主,中立富农。又要分几个步骤:首先打击大地主,然后打击其他地主:对于恶霸和 非恶霸,对于大、中、小地主,在待遇上要有分别。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 余土地在内。但在待遇上,对待富农应同对待地主有所区别。总的打击面,一般不能超过 户数百分之八,人口百分之十。在区别待遇和总的打击面上,半老区亦是如此。老区一般 只是填平补齐工作,不发生此项问题。”这段文字,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政策阐述得极为 清楚、明确,包括土地改革的阶段、步骤、方法直至待遇等问题,均规定得具体、细致,界线分 明。这样,就使整个土地改革工作有“规”可循,便于确切掌握和执行。
二、事实的准确
事实是指用以说明和证实观点或结论的事件或情况,是公文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公 文中的事实表述不准确,所提出的策见就会变得无所依托,缺乏说服力和论证性,从而也就 从根本上失去了通篇公文的意义和价值。 要做到事实表述的准确,要求对有关事件或情况的叙述,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真实地反映出事实发生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过程,既不能随意扬“善”,也不能随意隐“恶”,更不能凭空编造。对于一些细微的问题,诸如有关时间、地点、人物言论、数字等等,均应如 此。以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情况的通报》(1948年3月20日)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总计我军现有南北两线大小十个兵团,正规兵力已达五十个纵队(等于国民党的整编 师),一百五十六个旅(三个团),人数八千左右。此外,尚有非正规军,包括地方兵团、部 队、游击队,后方军事机关、军事学校等在内,一百一十六万八千余人(其中作战部队占八十 万人)。全军总计为二百四十九万一千余人。而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以前,我们只有正规军 二十八个纵队,一百一十八个旅,六十一万二千余人,平均每旅(三个团)人数不足五千;加 上非正规军六十六万五千余人,总计一百二十七万八千余人。可以看出,我们的军队现在 是壮大了。旅的数目增加不多,每旅的人数却大为增加。经过二十个月作战,战斗力亦大 为增加。”这段文字的中心意向是阐明我军发展和壮大的事实情况,列举一系列的数字,采 用对比手法,对我军的现有实力作出了准确而又合乎实际的介绍,给人以清晰、确切的印 象。特别是其中涉及的数目字,用得极其准确,没有诸如“左右”、“大约”、“也许”、“差不 多”等模糊度较强的词语。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严谨求实的工 作态度,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文法的准确
公文的准确性还表现为必须遵守文法。必要的主语、谓语、宾语必须完备无误,否则, 就会导致句意不明。单句复句,必须分清,不要使用组织错误和不合理的句子。代名词,必 须紧跟所代的名词。形容词、副词词尾,尽可能分用“的”、“地”加以区别。其中形容词是 形容名词的,例如:“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放在名词之前用“的”字区别之。副 词主要是形容动词的,例如:“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放在动词之前加“地”字区别 之。如此,方能使语意清晰、表达准确。 关于文法的准确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曾作过论述:“…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 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 慧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7页。)每个分句的主词、宾词、述词都很完备,对形容词和副词词尾 的“的”。她”使用也极为正确、规范,合乎文法。 四、逻辑的准确 公文的准确性仅有上述三个方面是不够的,还要合乎逻辑: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有多次论述,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工作方法六十条》第三十七条,着重指出:“准确性属于概念、 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辞章问 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 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辞章。”并且进一步强调:“看这种文件是一场 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可见,毛泽东同志将准确性 问题归结为“逻辑问题”,充分说明了其在公文内容表达中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还指出: “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论说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 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第217页。)公文写作必须合乎逻辑,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等,都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以保证公文内容的准确表达。毛泽东同志的公文非常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既准确又严密,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论证性。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这样一 段文字:“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 史和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 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 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 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 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的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 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毛泽东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3页。)这段文字所要解决的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列举了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即中国革命战争既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也不能由 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来领导,并进行了确凿、有力地分析,通过论证,排除了第一、第 二两种可能性,最后归纳出结论: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只能落在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 共产党的肩上,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准确严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