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早期的家庭科学育儿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关于家长育儿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家长育儿知识——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或弄脏衣服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
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家长育儿知识——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2-3岁的孩子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如吃饭、洗手、刷牙、包括自己上厕所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
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橱里,便于孩子取放;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短且薄等。
3、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
如:教孩子擦脸顺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万婴育儿跟踪、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动的习惯。成人对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我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说一下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家长和孩子交谈要掌握的学问作为家长,在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跟孩子进行交谈的,比如说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胜不骄;孩子失败了家长要告诉孩子败不馁;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要通过交谈来开导孩子的情绪。因此,父母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有很多学问是需要掌握的。
中国的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问“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更没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大多数父母同意我们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我们是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的。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尊重孩子。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 引诱”而不是发自内心。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调是错误的,便应该开始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能顺利地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他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我们需要检查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的。要正确引导孩子,应对他们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如果我们感觉到他们想什么,就对他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并不难,因为孩子们从幼儿时期起就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如果我们总在批评他们教训他们、告诫他们、挑他们的毛病,他们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们,讨厌他们,无形中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这样的话,慢慢地交流的大门就关上了。
如果我们自由地接受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块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别人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想到,在解决人生疑难的问题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向孩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乃是传播思想的好办法。许多人在他们成人之后仍然认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的交心使他们受益匪浅。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加强了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的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的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同美国的孩子聊天时,常为他们的成熟感到吃惊,他们对父母的情况很了解,尤其对他们的事业、工作很感兴趣,喜欢发表不同意见。这些都是做父母的与孩子花时间交流的结果。
和孩子们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激励。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终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终身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会耽心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将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对他们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过“家长育儿知识“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