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什么又叫打春
所谓打春,是旧时的习俗,立春的前一天,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门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红绿鞭子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打春起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纯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饼。从这种祖祖辈辈延续不断的迎春活动中,人们得到一种生命活力的释放,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