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是每个老百姓必须具备的知识。地震逃生小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是爱华网小编整理的地震逃生小知识,欢迎阅读。
地震逃生小知识
1)学习地震知识
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了解家庭、学校和办公房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
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
注意身边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
2)室内防震措施
高柜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 较高的家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
最危险的是组合家具,可用角铁或结实的木条固定各部分,再和墙体连接,或干脆拆除。
固定底座带轮子的家具或物品,如钢琴等。
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
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 取下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
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有条件的家庭,可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电、水、气阀门的位置,掌握正确的关闭方法。
不要把易燃、易爆物或农药、有毒物品放在屋内。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3)室外防震措施
正门、楼道、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
选择疏散避震的安全场地。场地应就近、宽敞,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砖墙、路灯和变压器。
发布临震预报的地区,应按政府安排,按指定地点修建临时防震棚。在外期间注意卫生,防火,储备饮用水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4)准备一个防震包
防震包应足够结实,内装食品、水、急救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因为是备用应急,所以应按保质期及时更换食品和水。另外,还应准备手电筒、收音机、小铁铲、钳子、改锥等工具,可以在你自救或救人时发挥作用,准备一哨子,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发现你被埋地点。
面对地震 :古 训 "伏 而 待 定"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这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后一个叫秦可大的文人在《地震记》中总结的经验。他是说;当面临一次大地震时,人们往往来不及躲,最好就近寻个安全角落(如柜或`土炕的一侧),伏在地上,注意保护头部和脊柱,等待震动过去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简单说,就是伏而待定。 古人这个方法很有效,唐山大地震时也得到了验证。就是到现代化,如果您住在高层,来不及下楼,为减少室内悬挂物砸伤或碰伤,采取这种保持镇定就近避险的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应急之策。
地震逃生措施以及注意事项1.迅速寻找承重墙
利用写字台、桌子或长凳周围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可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滕吉文院士说:“一柱抵千斤,如果有高大的柱子,那它是最好的掩护,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该找一堵牢固的承重墙,在墙边蹲下。”
2.立即蹲下蜷缩身体
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颈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3.远离玻璃、门窗、外墙
在躲避时还应注意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
4.立即滚下床
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提示:如果晚上发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抓紧枕头保护住你的头部,然后简单地滚下床,床的周围便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要意识到可能会断电,火警以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5.用肩背承受压力
当被卷入混乱的人流不能动弹时,要用肩和背承受外来压力,随着人流移动而行动。弯曲胳膊、护住腹部,脚要站稳,不要被别人踩到。不要被挤到墙壁、栅栏旁边去。手插口袋是极其危险的,双手应随时做好防御准备。
6.木质建筑最安全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轻。砖块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而给逃生人员造成伤害。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砖石结构的建筑较多,造成人员伤亡比较大。
自 救:第一天得救生存率九成
地震带来顷刻的坍塌和毁灭后,有些人幸运地远离了残垣断壁,而有些人则被瓦砾和灰尘困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即便没有脱离险境,也一定不要放弃生存的希望。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同时,科学地自救和互救将成就生命的奇迹。
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不仅是对专业救援队伍的考验,也是在提醒被困者,抓住震后最宝贵的时间,也就是再给自己一次生的机会。国际上之所将72小时作为一个临界点,是因为,在地震中,人被压在地缝之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一般人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而一些厌氧细菌,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就会乘虚而入,它们往往在三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地震中,由于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这被称之为“挤压综合征”,也会威胁性命。国际救援界有数据显示,在地震等地质灾难发生时,在72小时期间,受灾者的存活率在逐渐递减,即第一天(24小时内)被救者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48小时内)被救者存活率为50%—60%,而第三天则降至20%—30%左右。因此,在这个时段内的自救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被困或被压,一定要保持冷静,以下自救方法值得推荐。
向安全空间慢慢爬
仔细观察被困周围的环境,如果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结构不够稳定,有可能在余震时再次造成危险,就要观察哪里的支撑结构比较强,要向那里慢慢爬行移动身体。同时,注意不要碰到不稳定的结构,以防其坍塌。
不要乱动
地震后,通常被困或被压环境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急于找出口脱身、乱动乱撞的话,不仅容易使不稳定的建筑结构坍塌,而且会因出汗导致缺水,耗费大量体力,出现低血糖。这对等待救援大大不利。此时不要做过大的动作。 及时止血
地震极有可能给身体造成创口。如果伤口不大,可用力压一压止血。如果伤口流血比较多,可以尽快用带子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绑在上1/3的部位。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带子,可以脱下衬衫、寻找绳子等带状物止血。如果出现骨折,要用腰带、衬衣等进行简单固定。
想方设法找食物和水 这是供给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在身边找到残存的食物和饮用水,那么一些平时从来不吃的树根、树叶、树皮和草籽等,都可以用来维持体力。没有饮用水也可以暂时接尿液解渴。
少活动,擦去口鼻沙尘
活动一下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物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四周找找有没有毛巾或布,可以用来擦擦脸或掩住口鼻,防止吸入更多的灰尘。没有的话,可以用袖子或衣襟代替。但是,活动不宜过多过大,因为身体受伤部位不详,如果已经伤到了颈椎或腰,活动过多极易加重损伤,甚至可能造成截瘫。 有条件抠出一个透气孔
把身体周围可以移动的物品放置在上方的重物下,一来可以防止坍塌,二来也能扩大空间,有利于呼入更多的氧气。如果没有可以移动的物品,可以用手慢慢将透气孔抠大一些,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响到整个支撑结构的稳固。 听见来人再喊救命
被困后一直大声呼叫是非常不可取的。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此时,你可以在听到救援者的呼喊或敲击声靠近自己时,再呼叫。如果没有力气呼叫,可以在身体周围寻找小石块、砖块、铁管等,敲击石头向外界传递求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