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爱华阅读配图
一、除夕:春节的前奏曲。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岁除、逐除。
二、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具文化内涵、也最隆重的节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从除夕始,持续到元宵节。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四、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传统习俗:明代曾流行熏虫儿,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房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叫引龙回。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虫无处藏”之语。
五、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时分,天气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六、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习俗:戴香袋、吃粽子、赛龙舟。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七、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习俗:晚上,陈瓜果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因而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又称“少女节”“女儿节”。
八、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习俗: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我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
九、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
十、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名“重阳”“重九”,始于三国时代,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五种主要传统习俗:一是登高;二是插茱萸;三是饮酒赏菊;四是食重阳糕,人们制作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
十一、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十二、社日: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又叫春社、秋社。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