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穿衣要“酌情增减”起居宜“早睡早起”
23日,迎来传统节气之一的处暑,标志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天气开始转凉。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值此时节,公众在衣着和起居上应该有所讲究,穿衣要“酌情增减”,起居宜“早睡早起”。
养生保健专家张东生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好。
处暑时节,时值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换”。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养生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至10点入睡,早晨5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
此外,在处暑时节,睡觉时还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
处暑:当心“秋燥”伤人
23日,处暑。养生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当心“秋燥”伤人,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
在处暑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养生专家张东生介绍说,“秋燥”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发展为病症多表现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养生专家表示,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强晨练。晨练应该从早晨刚醒来时开始,早晨醒来后最好先在床上练习叩齿、咽津等,然后再下床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为防“秋燥”,在饮食调理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今天是“处暑”,专家建议——
今天是传统节气之一的处暑,标志炎热暑天即将结束。“立秋、处暑热死老鼠”之说。处暑来临,人们如何更好地养生?
“热燥天”:
早睡早起多吃果蔬
“处暑,‘秋老虎’猖狂,天气炎热。”老中医林禾禧告诉记者,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 “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市民常会感到既热又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喉咙干燥,干咳无痰,发热等症状。对于“热燥天”养生,他建议市民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将丝瓜皮、荷叶等用于熬汤。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泉州市营养协会理事杨丽红说,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处暑时节,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应调整,尽量早睡早起,以养精蓄锐。睡觉时还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
此外,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较大,市民不要忽视防晒。民俗专家彭一万先生介绍,在闽南地区,三伏天后的秋后热更可怕。过去,老百姓家家户户要喝绿豆汤。如今,市民更注重养身之道,不宜暴饮暴食,三餐合理饮食最关键。
相关阅读:
处暑吃什么?处暑养生吃秋藕补人
处暑吃什么
处暑短信
处暑祝福短信
处暑节气问候短信息
二十四节气之饮食养生:处暑
处暑习俗大盘点
处暑吃什么大揭密
处暑是什么时候
处暑养生短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