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读后感800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800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对于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对荆轲给予肯定的人也很多,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我们大家赞颂与学习的。

  在我的眼里,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19XX年编纂的小学课文,向孩子们这样讲述“爱国”:“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国者,载民之舟也,国之利害,即民之休戚。”荆轲的确做到了这样,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也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这不仅表现在他毫不畏惧地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强秦,更表现在他与秦王的斗争上。从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现出了他刚烈的性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颇有些壮举,但也透着淡淡的感伤。正所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认为,荆轲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其实不然。荆轲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此次秦国之行有信,使秦可亲,他向太子丹提出“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的要求,这是他智的表现之一;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并说服樊将军自献其首,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二;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蒙嘉,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三;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秦武阳,一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更是表现出他的智慧——总之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我只想给予荆轲八个字——“生亦辉煌;死亦辉煌!”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教育知识栏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3086371/483507982.html

更多阅读

刺秦 荆轲刺秦为什么失败

那天,对青年嬴政来说,要想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因为他看见李斯正在殿下笼着袖子看着他,令大殿中充满着阴冷的气息,如同张爱玲所说的那种晨雾中双方尚未交战的沙场。世人皆知,在经历那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厕所奇遇记之前,李斯是一名优秀的C+

再评荆轲刺秦王---读《太子丹论》有感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800

再评荆轲刺秦王---读《太子丹论》有感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此后两千多年,对此有人持肯定的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宋代文人朱熹在其书《通鉴纲目》中不赞同荆轲刺秦。清代文人侯方域则在其文章《太子丹论》中反驳朱熹。朱熹在

《荆轲刺秦王》里几个有意思的问题!转 有意思的数学问题

荆轲想刺死秦王吗?(外两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选编《战国策》之《荆轲刺秦王》,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一、荆轲究竟是想刺死秦王还是想胁迫秦王签订盟约?这要从荆轲刺秦的前文说起,可惜,这部分文字在选编入教材的时候删除了。

张良刺秦 张良刺秦史记

嬴政在他的一生中至少遇到过三次行刺:一次是凶险异常的荆轲匕刺,一次是有惊无险的高渐离筑击,一次便是张良与大力士的锥砸。荆轲刺秦动静很大,在刺秦之前就有为了保密田光自杀、为了接近秦始皇樊於期献头的壮烈事件,又有易水送别的慷慨悲

2012年春晚小品《荆轲刺秦》台词 荆轲刺秦小品剧本

2012年春晚小品《荆轲刺秦》台词黄宏——送盒饭的——秦始皇邵峰——副导演——太监沙溢——导演——荆轲黄宏:咳咳,咳……大家过年好!黄宏:送盒饭的。给剧组送盒饭的。这剧组不得了,历史大戏《荆轲刺秦》,这戏拍出来肯定好看。这段历史

声明:《荆轲刺秦王读后感800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为网友锦上添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