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输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不到一分钟即可遍布全身,起效迅速,现在就跟着爱华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输液的危害预防措施吧。
输液的危害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及执行《合理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配合药师参与指导用药管理,使输液安全合理。必要时采取处罚的方式加以控制。
2、纠正医护人员的医疗习惯和行为,改善服务理念,降低或减少输液。
3、普及宣传用药知识,告知病人不合理输液的危害,改善病人就医行为,不鼓励不提倡输液,而是鼓励科学的用药。
4、 医疗机构尤其是医护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宣传输液知识,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应该提醒患者要配合遵守用药原则,可减少不合理输液,从而降低输液反应。
输液的过敏反应
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
输液的危害和弊端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而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他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4、盲目输液更容易增加整个人群的耐药性。因此,输液不是“上上选”,而是“下下选”,只有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注时,才应选择输液。
输液环节的管理1、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尽量保护患者血管,若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更换针头,防污染、防微粒;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量、时间、速度及液体浓度。
2、熟悉各种输液的适应症、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加强巡视,防止输液引起的并发症。有条件可应用互联网监控输液器,可以观察输液过程中每一滴药液变化(输液量、时间、输液速度及输液故障、输液结束),提醒人们随时发现,及时处理。
3、 输液器、留置针的选择:使用加密终端过滤输液器;做好留置针的管理。减轻痛苦病人 ,使输液更加安全。
4、输液环境的质量要求, 输液室应按年龄、疾病的不同、病情的轻重分类分室,并有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微生物、微粒物、气态污染物的污染及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