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由爱华网小编为你分享中国利率市场化,背后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周末,央行“双降”,在人民银行的公告上,有一句话非常惹眼“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彻底市场化了。利率市场化并非说央行对利率就不管不问了,而是央行对利率的调控更多地将倚重市场的调节,央行的政策也更多地去通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来影响市场实际货币价格,而非强制性地去限制利率。
利率市场化表明,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央行已经掌握了利率市场化调节的手段,在不失对货币价格总的调控能力的基础上,给市场更大的发挥空间,以提高货币在市场上的利用效率。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对中国来说意义很重大。
很多人不太明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一个国家来说,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都必须是渐进式的,必须让市场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掌控能力。否则,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无疑是经济自杀,后面必酿成灾难。因为,他国可以通过对汇率或利率的攻击实现对一国的经济洗劫,很多国家的经济危机都是在经济内部失调,利率价格出现异常时,汇率遭到攻击而最终使得经济崩溃。
在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货币攻击方面,西方特别是华尔街拥有极强的能力,譬如“坏小子”索罗斯就攻击过英镑,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对多个国家的货币发起过攻击,那都是赤裸裸的货币战。
那么,到底利率、汇率、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金融战、货币战、经济战又是怎么玩的呢?这些在金融的课堂上不会讲的东西,下面就听占豪(微信号:zhanhao668)说说其中玄机。
其实,说清楚这一系列逻辑并不容易,特别是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语言更难,占豪一贯追求的风格是专业文章尽量做到识字、有一些基本逻辑和常识就能看得懂,所以这篇文章思考起来很麻烦,想来想去,还是从举例的逻辑入手较好。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在现代社会封闭是玩不转的,譬如主动封闭的朝鲜、被封闭的古巴情况都不太好。哪怕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在新中国后特别是60年代(与美苏均交恶),在被动封闭的情况下也是发展困难极大的。中国之所以能挺过去,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多,地大物博又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和政党,且主要劳动力在农村。有吃的,有劳动力,有资源,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又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愣是扛过去了头三十年。
但是,对于一般的国家来说,若被全面封锁生活得必然很艰难,经济发展一定会很不顺畅。道理很简单,现在是全球化市场下的全球化分工,一国只有自己国家的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通过国际市场放大需求,借被放大的需求才能快速发展自己。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之所以经济发展得非常快,根本原因就是与西方市场的对接激发了我国生产要素的潜力,这也是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逻辑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必须是开放的才能有发展机会,这一点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国家开放,西方往往以各种条件要求相关国家赶紧市场化改革,汇率、利率、各种物价全部市场化。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价格都市场化了,政府不控制了,他们才便于操纵,才能以自己的实力来通过掌控价格实现巨大获利。
当一国市场还很弱小时,如果盲目放开价格,一旦需求失控,在没有健全法律体系的情况下,商人必然囤积居奇,那么接着就会产生民生灾难,国家的稳定也就没有了。至于汇率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西方国家让很多新兴市场放开各种价格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操控这些价格方便。因为,相比他们的经济能力,一般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要小很多,市场更不健全,往往很容易被他们这些熟悉规则、实力强大的对手洗劫。关于这些手段,占豪在拙作《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当中都有详述。
这么说虽然很笼统,但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即谁控制了供求谁就控制了价格,而一个缺少市场深度、体系不完整、法律不健全的国家,如果完全放开基本相当于不管,那一定是既控制不住供给,也控制不住需求,市场必乱。
什么时候才可以放开价格,当市场体量足够大,市场机制足够健全,市场法律足够完善,市场供求已很难被操控或政府已经有手段避免被操控的情况下,或者说相关国家已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主导自己国家市场的供求的情况下,方可以放开价格。因此,各种商品的价格由计划到市场化,是需要一个放开的过程,否则过快、过猛的开放,市场必乱,社会必乱,国家必乱。
苏联崩溃后俄罗斯、东欧国家的惨状,就是因为对这些完全不懂,完全按照西方的建议,一下子全放开价格导致的。稍微年长一些的战友应该还记得,我国1980年代末进行价格闯关时,也出现了疯抢商品的情形。试想,如果整个社会当时没有足够的供给,当食品难以充足供应时,国家、社会是不是会乱掉?
基于这种简单的逻辑,无论是普通商品价格、货币价格改革都必须是一个渐进过程,越重要的商品价格改革往往越往后放,改革周期会越长。什么是重要商品,譬如食品、石油、货币,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商品。
货币的价格包括两种价格,对内价格和对外价格(对外价格还包括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对内价格就是利率,对外价格就是汇率。对一国来说,这两个价格如果是固定的,那么境外资本短期进出该国市场本身是无利可图的。进来,要不投资实业经营以实现资本增值,要不把钱交给办实业的人然后收取货币利息。所以,在固定汇率时代,短期的投机热钱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进来也无利可图。在一国刚开始与国际市场对接时,相对固定汇率、固定利率是最为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不会引来热钱的攻击(譬如,中国1994年汇改之后兑美元长期维持在8.27:1左右。当然,美国之所以让人民币盯紧美元,是因为人民币保持低汇率可以让美国购买到大量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这样可以增加美国社会的福利。否则,美国人怎么可能让中国盯紧美元,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和美国进行的一种战略交易。这一战略交易平衡在2005年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后被打破)。
当然,这不是说热钱就一点好处没有,热钱也是钱嘛,当池子足够大,水足够多,热钱作为活水的一部分进出都不是问题,对整个池子来说翻不起什么波浪,但由于有热钱的进出总的水量还是增加了,对经济发展是好的。所以,热钱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视角去观察,谈热钱色变是因为缺乏对资本的深刻认识,对热钱完全不管不问那是不知死活。
假如一个国家一开始与国际市场对接,其利率和汇率就是市场化的,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刚开始,由于这个国家的市场开放(只要国家政治平稳、经济有发展潜力),国际资本看好其市场发展潜力,就会对该市场进行投资,这些投资最初产业资本投资多,投机热钱少。但是,这个时候由于该国经济规模小、市场容积小、货币供应小,所以随着外资的流入,在汇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汇率价格会因为外币的流入而上升,同时实体经济也会因为外资投资的增加也增长。为了平抑货币价格以及满足经济增长需要,此时该国央行往往会发行更多货币。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需求越来越大,央行发行也越来越多,由于该国经济增长,此时热钱也看到了机会,加快流入,货币价格会继续上涨。此时,该国经济一般看似发展得很好,甚至会显得有些过热。当然,伴随着的是货币越发越多,货币价格越涨越高。
到了这种时候,西方的机构、经济学家往往会吹捧该国经济发展得多么好,多么优秀,未来前景多么好云云,使该国放松在经济政策上的警惕,沉醉于一片繁荣之中。
对于该国央行来说,有经济显得有些过热,货币流动性显得过于充足,为了平抑经济增长过快,他们不得不通过加息以降低市场的热度。加息就是提高国内货币价格,国内货币价格上涨会增加对热钱的吸引力,热钱涌入会加速,这又会引发汇率价格的上涨(对外的货币价格)。对内和对外货币价格双涨的结果是:进来的热钱在汇率账面上获得大笔的盈利,而国内的实体经济则因为货币价格的上涨而利润不断减少。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自己国家的央行在行使政策时不知不觉将国内实体经济的利润导入到了热钱手里。
当热钱在汇率上赚得足够多,该国实业赚钱也越来越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批撤出该国。热钱的撤出相当于热钱抛售该国的货币,买回其母国的货币,于是该国的汇率开始贬值,贬值又会引发更多热钱甚至产业资本的获利撤离,汇率就会继续下跌。
此时,如果该国央行降息,增加货币流动性,那么境外资本在撤离时卖货币,央行也发货币,该国货币会贬值得将会更快,物价会飞涨,经济危机会爆发;如果此时央行去市场上收货币以维持市场价格,则会引发更多的境外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撤离,该国实体经济会因为流动性减少而遭受更大打击,货币依然会因为经济的下滑而大幅贬值,资本的撤离会进一步引发实业的发展困难,如此恶循环,经济危机一样爆发。
所以,很多国家不懂利率和汇率的重要性,上来就搞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根本没有过程,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战洗劫就在所难免了。真到那时,一国货币的政策将彻底失去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会陷入首鼠两端的境地。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可能战友们就要问了,既然危险这么大?中国的利率现在为何市场化了?事实上,中国进行利率和汇率改革时间周期已经很长了,两者虽然并行,但我们依然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即国内货币价格的市场化,然后最终再实现汇率的市场化。试想,如果国内货币价格央行都没办法通过市场手段控制,放开汇率这个外部价格岂不是找死?
中国现在完成利率市场化,说明现在中国央行已经具备了在国内通过政策手段以市场化的方式控制国内货币价格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央行已经可以根据中国经济的需要实现国内货币价格的引导性控制,而不是进行利率的强制性控制。这种引导性控制是基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而不是央行自己根据自己的看法。譬如,现在实体经济市场需要更多货币流动性,央行就可以通过降息来指导利率下降,但商业银行自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控制货币的实际市场价格。
中国之所以现在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经济体已经足够大,中国央行有足够强的控制能力保证国内利率市场是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境外资本并不能控制人民币的对内货币价格。特别是,当中国央行不再是根据外汇出口结汇来发货币,而是开始让商业银行可以用信贷资产到央行进行抵押再贷款来发行货币,就是放弃了过去根据外部需求来发行货币的模式,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转为以自己市场为主而不是以外部市场为主。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货币发行悄悄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参考拙作《原创丨央行放大招,不仅仅是QE中国版,而是金融革命!》)。
一方面是我国发行货币根据商业银行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民币正在加速国际化,这表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行人民币,然后这些人民币既可以发到国内市场,也可以发到国际市场。这种格局,意味着人民币有了一个国内国际市场的概念,中国央行变成了以自己为主,在国内国际市场发行人民币的央行。这种模式,有些类似于美联储。
随着外部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就会有更多的货币需求,然后商业银行就可以拿着这些信贷资产到央行再贷款,再贷款完成后就可以将这些人民币投入到世界范围内需要人民币的的地方。于是,过去商业银行凭利差过日子,未来就要凭着对自己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人民币的能力来过日子了。这就是央行和商业银行发行人民币和盈利模式的改变。
而且,央行也开始向外施加自己的货币政策影响力,譬如中国央行开始在英国市场发行人民币的央票,这就是一种主动对国际市场人民币供求的一种调节工具测试。当中国央行逐渐有了对国际市场调节的工具,那么也就会不断提升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价格调控。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必然会加速,那么接下来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也就到了实现的时候了。到那时,汇率也就自由化了。
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后,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当中国央行发出人民币,人民币又通过商业银行一部分发到国际市场,发到国际市场的人民币再从国际市场上流入到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如此一来,国内到国际后再到国内的货币内外循环体系就形成了。这一体系再加上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脱离西方SWIFT系统的人民币结算系统,人民币国际化的闭环就OK了。有了这个闭环,中国自然就不需要再去盯什么美元汇率,也当然就可以自由化了。而之前8月份人民币汇率改革放宽波动幅度,就是一次汇率脱离美元的尝试。
当这一切OK后,只要中国经济是没问题的,中国就不怕任何所谓的货币战,因为中国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可以通过给种手段调配货币供给,境外资本试图通过进出中国市场就获得汇率的涨和跌基本不可能了。再加上中国还有那么多美元外汇,这种金融攻击只有是大的国家级别方有可能。因为,当外资进来拉升人民币时,中国央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国内和国际的货币供给来抵消这种非主观意愿的货币价格波动,还可以通过抛售美元来调控人民币价格。如此一来,所谓的货币战仅仅想通过技术层面实现基本不再可能。如果非要打,那就不是货币战了,而是变成国家间的敌对,国家间的热战争了。当然,真若如此,自然也脱离的货币战和经济战的范畴,而是变成了现实的战争,这个门槛可就太高了。至少,发动对中国这么大国家的战争,仅仅凭资本家和政客的媾和是无法完成的,因为玩过火了民众会不答应。
基于此,本质上说,中国这次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完成了技术准备后顺理成章的过程,是中国在世界上经济战、货币战能力取得质的飞跃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