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德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在新形势下对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补充。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建制建网
许多看似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质未必是品德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校一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制度、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和德育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组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制定落实制度。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守则》、《心理辅导教师道德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计划、活动到检查指导等各个环节,环环落实,避免因教育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保证时间、保证地点、保证经费、做好台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3.注重队伍建设。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人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研讨会,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任课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后援团,学校每学期都邀请专家、教授为全体教师举办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目前我校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多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
二、全员教育,分层辅导
我校心理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
1.初一新生一入学就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碰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期间就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利用每周的心理选修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针对初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情感教育,以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加心理稳定性。
3.针对初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邀请演讲团为初三学子加油鼓劲,邀请苏大心理专家为初三全体学生开设了一次题为《自信、从容,走向成功》的心理辅导讲座,每年举行中考百日宣誓。针对各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班自行开展不同的心理主题活动,收效显著。
4.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在保密的原则下,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特别有效,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开展活动,形成特色
1.注重全方位渗透。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比如语文课,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周记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珍视生命。从周记中还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目前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促进健康。每学期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名人故事、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我们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学校网站宣传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2.发挥同伴互助作用。我们从本学年起开始在各班评选班级心理委员,让这些自身充满阳光的少年,开展班内“同伴心理互助”,倾听同学心声,协助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动周围伙伴阳光地学习、生活。
3.整合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为此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讲座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另外,我们积极利用社会教育中如龙城网上家长学校等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
四、强化科研,初见成效
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参与和承担苏州市立项课题《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五、成果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心中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逐渐形成了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良好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影响,拟确定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周时间的“心理健康周”。每年定一个主题,以“广泛参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简朴隆重、注重实效”为活动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我们要不断更新完善工作,开拓和创造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使它深入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教师学生的心中内化生根。我们愿意接受学生发展旅途中的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感受学生发展历程中的希望与失望,积极与失意,自信与失落,享受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认同、自我质疑、自我超越,聆听花开的声音!
中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的辅导技巧。
学校还聘请讲师团老师来我校作心理讲座,老师们受益匪浅。我校利用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进行题为《欣赏与赞美的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平时推荐一些文章印发给老师进行学习,帮助老师掌握一些辅导技巧,帮助班主任上好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我校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12:00-12:50 15:50-16:40为面对面咨询时间.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校园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有电话咨询。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12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15人次,在来咨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初三学生,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4、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在2013年3月20日举办了以“信念”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初三,面对考试。2013年5月18日又邀请专家李仁奎老师给初一、初二学生做了题为“用爱成就未来”的讲座, 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学生深受感动,效果非常好。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心语广播站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分年级开展心理讲座,教育效果更佳。
本学年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初一年级主题: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二年级主题:善于与人交往 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初三年级主题:知己知彼,成足在胸。
4.通过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月份举办了心理健康小报评比活动,组织初一年级及初二年级收看电影《我与世界不一样》并要求写观后感,校园网上挂出“心理调适”系列内容,发放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等,均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月份,学校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给我们的家长进行讲座,并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提高我们家长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体备课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中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篇三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为什么?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 Goldberg 的一般健康问卷; Bradburn 的负性情绪量表,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 ‘ 健康之间的区别。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 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 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 / 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 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一致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曾经有人问,“ 林老师,您非常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果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您能做到吧?”因此我们说尊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
3.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非常愉快;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愉快,有人就感到气愤,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天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反问道:“今天有竞争,以前有吗?”。竞争的实质,从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今天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肯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心理素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标准。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情绪情感里头表现出来。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三种心理社会因素 —— 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 —— 相貌和天赋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利;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理想、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足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认识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
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 30 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 36 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天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质,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 、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如果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
2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看过“中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