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就是将通常的存款利率改为负值。有时适用于央行接受民间银行存款时的利率。下面由小编为你分享什么是负利率的纤细内容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负利率的定义: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CPI指数)。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
负利率现象概述:
所谓的负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这时居民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就是经常听到的CPI指数)。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计算方法: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
银行利息(利息税于2008年10月9日取消)=本金*利率;
通货膨胀利息=本金*通货膨胀率。
例如:2011的3个月定期存款率是2.85%,2011年4月CPI为5.4%。
假设你在2011年初存入1万元的3个月定期,存款到期后,你获得的,银行利息=10000*2.85%*90/360=285/4=71;通货膨胀利息=10000*5.4%*90/360=540/4=135。
71-135=-64(值为负值,即为负利率)。
也就是说10000元存在银行3个月,表面上增加了71元,实际上减少了64元。这样,你的10000元3个月定期存款,实际收益为-64元
负利率国内现状:基准利率。2007年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升至3.87%,扣除5%的利息税后实际利率为3.6765%。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的税后利率与11月份CPI数据6.9%相比低了322个基点,所以是“负利率”[3]。
如果在过去一年,你既没有买房又没有炒股,连基金也没有买一份,而只把钱存在了银行里,你会发现自己的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存款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的现象。
存在银行的钱所得的利息赶不上钱贬值的速度。你所说的负利率实际上应该是指“实际收益率”,通货膨胀。如果银行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我们就说实际收益率是负值,因为这样把钱放在银行实际上钱实在贬值的。西方经济学里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胀率,银行的利率实际上就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贬值程度,所以尽管央行几次提高了利率,但是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依旧有游资不断加入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