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如果不是强烈的兴趣都很难做好。创业就是那样的。看看那些农村创业致富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坚定创业的决心。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全国农村致富创业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全国农村致富创业故事一:
兼职农夫种十亩桑葚园 去年赚三万
在青西新区的灵珠山街道办附近,有一片已经进入成熟期的桑葚园,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小伙兼职打理的,近十亩桑葚园在去年收入3万元左右,果园里的桑葚从五月中旬成熟后,小伙子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到这里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家里人却并不同意,不过,小伙子靠着自己的一股干劲儿,让桑葚树见到了收益,也在家人那里得到了认可,他说,自己想种植出儿时桑葚的味道。
兼职农夫打理近十亩果园
记者联系到王元兵时,他正在忙活着给客户发货,片刻也闲不下来,从五月中旬以来,这样的忙活情形一直持续。王元兵在2007年毕业,几经辗转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他说,自己本身就是农村娃,初中开始跟着父亲卖桃,对土地有一种抹不去的情愫。
从2007年他就发现,市场上的桑葚颇受到欢迎,而且还不便宜,每斤的价格达到了10元,可是,这些桑葚已不是当年的口感,这让他萌生出一个想法,打算在自家的果园里种植桑葚。说干就干,他在网上咨询了商贩,后来又专程跑到河南、浙江等地学习,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花费在了路上。后来,他从浙江以5元一株的价格购买回桑葚树苗,种植在自家的果园里,从此开始了种植桑葚的路。
他平时在银行工作,下班就往果园里面跑。王元兵说,原本,自己的果园只有三亩地左右,后来他看亲戚的田地一直荒着,老人上了年纪也不打理了,就商量着直接租了下来,让种植的规模扩大到了近10亩。桑葚园建好后三年才见效益,而且最初几年产量不高,他只能自己跑到市场上去卖,一天最多能卖掉60斤。今年,已经是种植桑葚的第六个年头,一亩地的产量能有800斤左右,去年,在桑葚的成熟季里他赚了三万元。他说,今年,果园里的桑葚卖到了每斤20元。
种地遭反对,家人不管桑葚
说起创业的经历,王元兵也走过一段苦日子。从菏泽学院毕业之后,王元兵入行做了会计,后来才转入银行做业务。在家人看来,这也算份靠谱的工作,可看到王元兵三天两头往地里跑,他的父亲就气不打一处来,老人更希望他专注主业,不用兼职到地里忙活。
王元兵说,开始种植桑葚的时候,他没有给父亲打招呼,从外地买了150棵果苗,直接种植到了果园里。对此意见较大的父亲),平时给桃树浇水施肥的时候,从不管理这些新种的桑葚树,王元兵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到田地里浇水施肥。平时,从单位下班之后,他就到果园里转悠,打理自己花钱买进来的桑葚果苗,周末也都耗在了果园里。
看到王元兵的坚持后,父亲的态度有所改观,从桑葚树结果并有收益后,这种态度更是得到改观,可是,一家人缺乏管理经验,之前也走了弯路。比如给田地打除草剂,结果使得50棵果苗枯死在田里。王元兵看着也心疼,但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刚买回来时如同麦秸一般的桑葚树已经长到两三公分粗。
桑葚得病损失一千多斤
几经打探,王元兵了解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薛家岛,曾有人专门种植过桑葚,果树也都已经长大,他了解到,对方的土地要改为他用,就找上门将果树买了下来,一下子,果园里面多了百棵桑葚大树。目前,果园里已经有桑葚树三四千棵。
不过,王元兵还是缺乏经验,他说,今年,桑葚树已经有果子了。可是,树木也莫名其妙地得了怪病,一些果子甚至还没有成熟,就烂在了果园里面,看着挂在枝头的已经泛白的桑葚,王元兵是说不出的心疼,他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损失能有1000多斤,相当于一亩地在丰产期的产量。
他自己也在慢慢地学习,他说,自家的桑葚树得了白果病,他已经盘算,希望来年别再有损失。
盼有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王元兵的销售渠道在网上,主要是从朋友圈里挖金子,从桑葚开始上市后,他就在朋友圈里发了信息,没成想,这一下倒是火了起来,有不少人到果园里采摘,一些客户也联系他订购,让自己的销路不再犯愁。在王元兵的心里,有了长远的打算,他想要建自己的绿色桑葚园,让到果园里采摘的人放心吃,甚至在施肥上也是格外的讲究,多用一些鸡粪、牛粪和黄豆之类的有机肥。之前,由于果树较小,出果率并不太高,而今年,果树一下进入丰产期,前来采摘的人也络绎不绝。
“现在,我和家人是连轴转,订单都排不过来。”王元兵说,进入桑葚果上市的时间后,他都会接到大量的电话订单,桑葚供不应求成了让他头痛的难题,但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信心将桑葚园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桑葚采摘基地和优质树苗培育基地。
客户也渐渐地多起来,王元兵也盘算着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可是,自己跟村里人沟通了许久,也没能够得到土地上的支持。他说,村里的人觉得他年轻,相应的社会经验不多,这事儿一直没办成。每当想到这里,王元兵就叹气,这成了心头的一个结。
全国农村致富创业故事二:
西双版纳种香蕉赚钱 年入千万元
■人物
姜东海?男,29岁,重庆合川人。9年前只身来到西双版纳种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种植老板,年进账千万元。
■对话
重庆晨报:刚来的时候是怎样的?
姜东海:一个字,苦。虫子多、野生动物多、紫外线强、温差大,刚来的时候差点没挺过去。后来咬牙坚持下来了,也就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重庆晨报:现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东海:以前没钱的时候,一年也难回一次家,现在有钱了,什么时候想回什么时候就动身,对重庆崽儿来说,出来时间长了,都会思乡。
■声音
世界那么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么知道什么职业最适合你。
他高中毕业,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带着500元钱独自到外地闯荡,最终成为年进账数千万、西双版纳数一数二的香蕉种植企业的老板。他就是合川85后——云南西双版纳东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东海。
三千亩香蕉园的主人
秋天午后的云南西双版纳,气温仍然有28摄氏度。
迎着有些炙热的阳光,乘车从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发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开30公里,从关坪下道后再经过20多公里乡村公路,便抵达了目的地——一片占地3000亩的香蕉园。
刚走进香蕉园,一位身穿天蓝色短袖衬衫、浅灰色西裤、棕色休闲皮鞋的年轻人便迎了上来。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很难想象,这位85后男生,就是这片香蕉园的主人、云南西双版纳东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东海。
“路上没人晕车吧?”还没等记者开口,姜东海就询问起大家。得到记者的“否定”答复后,姜东海松了一口气。他笑着解释说,这一路上弯道太多,曾经有一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过。
揣着500元钱闯天下
29岁的姜东海出生在合川农村。2006年读完高中后,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带着仅有的500元钱,独自一人南下广东佛山,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电器厂,姜东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产品质量管理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凭着踏实肯干,一年多后他成为部门主管,工资也涨到3000多元。
加班对姜东海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到了销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时间不时会出现。
虽然是电器厂的中干,但企业有限的发展前景,让姜东海提不起继续“往上爬”的兴趣。在外漂泊两年,思乡的情绪也越发强烈。2007年底,姜东海回到了重庆。
把香蕉运到盘溪来卖
“香蕉在这边适合种植,这边的地也比较宽阔,所以就到这边来。”姜东海说,当时自己的亲戚在西双版纳种植香蕉,2008年初姜东海也来到这里,开始了二次创业。
刚到西双版纳的时候,姜东海在自家200亩的香蕉园里,干的是“打杂”的工作,除草、施肥样样都干,也没少碰到皮肤晒伤、脚被扭伤的事情。一年以后,看着当初的荒山坡变成香蕉林,盘算着每1元的投入变成2.5元的产出,姜东海觉得之前的种种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广西、海南等香蕉主产区大丰收,让往年不愁销路的云南香蕉碰到了“无人问津”的窘境。看着地里已经挂果的香蕉,姜东海有些犯难,“那时候头都大了,后来想起家里有个朋友,他在重庆的盘溪市场批发香蕉,于是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
朋友的一个建议,“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盘溪来卖”,让姜东海动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辆卡车,将20多吨香蕉亲自运到了重庆盘溪水果批发市场,不到一天的时间便销售一空。除此之外,姜东海还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联系,产品打开了销路。
不忘为家乡做贡献
如今,姜东海的企业在西双版纳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进账3000多万元。今年4月,姜东海在家乡合川区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时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楼。这家酒楼有员工近百人,全国农村致富创业故事以上是合川当地人,“这么多年一直很想家,这也是对合川的一点贡献。”姜东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