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很早就读过,感叹孩子的执着,感动母亲的无私,庆幸小树的成活。没想到若干年后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可见此文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中散发的深沉的爱仍旧深深打动着人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范文一本文虽是一篇阅读课,但会让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上课时,我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教学的:
一 抓住叙述的线索
本文寓意深远,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
二 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三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 “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范文二这篇文章很早就读过,感叹孩子的执着,感动母亲的无私,庆幸小树的成活。没想到若干年后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可见此文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中散发的深沉的爱仍旧深深打动着人们。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毅力和大自然充足的肥料,它成不了材;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斗志和母亲的细心引导,他也成不了才。即使一个残疾的孩子,只要他有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只要他的母亲不抛弃他,能够像对待正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他也会越长越壮,也同样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的心中定会有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面对困难你会毫无畏惧;当你怀着坚定的信念时,你会为此拼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坚定的信念会使我们在漫漫人生中克服一路的坎坷、荆棘,活出灿烂的一生。
文章中一棵“本来已经失去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苗,在残疾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而母亲从孩子栽种照料小树苗的事件中得到启示,让自己残疾的孩子去上学,孩子在母亲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终于长大成人,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优秀的孩子”,并且父母亲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全篇通俗易懂,没有艰难晦涩的词句,也不是长篇大论。只要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学习完这些文章,趁热打铁,每次学习完课文都及时地让学生写一些点滴感受,不应该计较感受文字的多少,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培养他们体悟亲情的习惯,进而激发他们渴望亲情的情感,情感体悟越深刻,认识也越深刻。学生就能结合自己家庭情况进行深刻反思,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的所作所为:与同学盲目攀比,高消费,与父母大吵大闹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免得与父母产生隔阂,造成家庭的不愉快,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成全一棵树教学反思范文三执教《成全一棵树》后,回顾整个执教过程,看到孩子们在读书中因受到感染而涨红的笑脸,感受到他们美好的情感,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斥着。这样一篇饱含情感的文章,这样蕴藏着丰富内涵的文本,不仅是很好的语文读本,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媒介。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力图通过反复细致的品读语言来促使孩子们感悟文中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并借助想象情节的创设来设身处地的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理解语言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健康心理,养成健全人格。
着眼于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三个:
1、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
2、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
3、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静心反思目标设立与达成的过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遗憾。第一个目标的确立是着眼于文本本身强烈的人文特点,在深入挖掘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熏陶。这一环节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畅谈感受,加深理解,我所设计的两个想象训练就是很好的可以展开谈去的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更多关注了步骤的完整性,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因此造成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教学策略的灵活性上仍有欠缺。
而后两个目标的确立是着眼于语言文字训练的。从本文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来分析,这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有很突出的细节描写,结构线索特点分明,明暗交织同时推进。实际操作过程中,整体感知环节的实施,还需要在整合过程中,进行概括方法的总结,运用比较示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概括能力,使训练更扎实。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感悟语言的方法,在这节课上虽然也设计了朗读训练,但处理得有些粗糙,在朗读上应该很好利用优秀生的示范作用,从对文字的品评入手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对比朗读,示范朗读等方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使情感体会更加水到渠成。
本课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